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1、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政治、科学、艺术、教育等活动的基础。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组成部分的体育,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以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基础的。

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能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多少体育活动经费;同时,也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对体育的需求的性质和需求的程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但为体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条件,并有可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创造出社会对体育的新的需求,促使体育事业向前发展,体育的规模才能进一步扩大,体育运动的水平也才能不断提高。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体育运动项目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现代生产的条件下,新的物质手段不断地被运用到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运动竞赛、体育科学研究中来。

众所周知,摩托车、汽车、航空等运动项目,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广泛的应用,才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运动项目。

现代工业的发展为体育不仅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运动训练的器械设备、电视、录像等不但成为体育传播的手段,而且也作为教学、训练、科研手段逐渐应用到体育运动中来。

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检验测试技术也成为强化运动训练的有力手段。

体育运动物质手段的发展必然带来运动技术和体育教学训练方法的变化。

撑杆跳高由竹杆、金属杆到玻璃钢杆的演变,促进了运动技术的变化,使运动员越过横杆的高度不断上升。

木质乒乓球拍贴上不同的橡胶贴面,使乒乓球比赛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现代化,劳动者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劳动时间的
缩短,人们对体育产生了新的需求,同时也为实现这种需求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于是娱乐性体育、健身性体育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越密切。

二、体育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社会产品的再生产,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逐渐智力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劳动力的素质包括文化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条件。

一个人身体健康、体力强盛、精力充沛、就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吸收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

如果身体不好,就会减少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效率,甚至丧失学习文化技术的时机,即使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说,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重要作用,并且是提高劳动力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体育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1)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了劳动者的健康状况。

据前苏联学者法拉列夫的调查统计,由于劳动者不参加体育活动而带来伤病所损失的工作时间,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的
4.5倍;(2)可以增强劳动者的体力和精力,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前苏联经济学家奥克萨尼奇根据对大量统计材料分析的结果,认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相比,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
0.6~10%;(3开展体育运动可以降低患病率,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因而可以节省医疗卫生费用。

据捷克斯洛伐克学者的计算,由于开展体育活动降低患病率而节约的医疗费用,相当于开展体育运动所用经费的10倍;(4)体育可以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发展必然扩大对有关产业部门产品或劳务的需求,为这些部门提供市场,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如可以推动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训练和科研仪器设备、运动员饮料

药物与生产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国内大型运动竞赛的增加,需要建设大、中、小不同类型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带动交通、邮电通讯、商场、饮食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竞赛场地的广告和电视转播既可以成为体育部门收入的一个来源,又可以起到传播商品信息,扩大商品需求,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

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社会化,体育事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

体育的结构和功能都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体育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投入体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增加,体育事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独立部门,提供着越来越多的体育劳务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和文化的需要。

三、对当前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几点思考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体育又服务于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处理好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使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在对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由于我国体育的基础较差,起点较低,因此体育事业的发展仍然落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群众体育不够普及,职工、农村体育还相当薄弱;学校体育还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学生体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多数运动项目尚未达到世界水平,后备力量不够
雄厚;体育场地不足,体育教学训练的器材设备仍然落后,体育经费的数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太少,不能适应经济增长而带来的人民群众对体育日益增长的需
为了使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还需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是从体育事业的实际出发,考虑体育事业的现状、特点和规律,服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要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的条件来安排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因此,就必须建立一套能从总体上或主要方面反映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

二是体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保持适当的比例。

体育投资太少,不能保证体育事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不能保证体育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体育投资过多,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鉴于我国体育投资长期偏低,远不适应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应该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渐增加体育投资,不但要增加体育经费的绝对量,而且要使按人口平均的体育经费逐渐地、稳步地增长,使体育经费增长的速度超过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使体育经费在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支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相当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

同时,还要根据体育事业的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广开门路,通过各种渠道,扩大体育资金的来源,保证体育事业具有必要的财力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