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新闻传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传播者的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认知。

(2)传播者的个性结构:个性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3)传播者的“工作组”:同一群体的上司或同事的行为对传播者个体心理的影响。

(4)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对媒介内容的把关方式和制作方式取决于他的社会环境。

(5)组织中的传播者:媒介组织中的规范、宗旨、所有制形式和政策等所构成的工作环境直接影响传播者的行为。

(6)由媒介内容的公开性而形成的压力和约束:新闻传播者的工作效果受到公众的监督、审查,这样就从心理和法律上给传播者以约束。

3、新闻接受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1)接受者的自我形象:接受者个体对自己的角色、态度、价值观和感知,构成了他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态势,决定了他接受或拒绝某种新闻信息。

(2)接受者的个性结构:接收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等对接收者接收新闻的影响。

(3)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在接受新闻信息与接受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信息时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

(4)接收者的社会环境:指接收者生活的社会、社区、家庭及其所归属的群体对他的影响。

4、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使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

它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

社会上的其他人对某种角色都会有一种公认的期望,即“角色期望”,并以这种角色期望来要求承担这种角色的人。

下面用角色理论来解释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1)对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角色是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地位的动力方面。

新闻活动中的传者,是因为采访、制作并以传播新闻而在新闻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他们的义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树立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的观念。

新闻受众既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又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对象,他们有接受新闻信息的权利和以主人翁的态度信任、支持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义务。

(2)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体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

(3)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的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

消除角色冲突的最重要原则是:排除私心杂念,自觉的服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4)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用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者公开的或隐蔽的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角色互换的形式(1)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记者自己充当采访对象、记者或编辑充当电台播音员、采编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新闻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等(2)移情在角色互换中的作用5、素质是有机体(人)特有的;素质是人基本的、稳定的、内隐的特性(品质);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生理基础又离不开后天环境。

6、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

能力则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新闻记者的能力包括: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

智力与能力之间相互包容、交织在一起很难划分。

人们在论及智力时常常用能力去表达,反之讲能力时又离不开对智力的分析,所以不少心理学界对智力和能力进行统一的研究和论述,把它们统称为智能。

7、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8、动机及其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向导作用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曰内驱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都需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1)动机对人们智力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驱力的方向,即目标导向上。

(2)动机会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3)动机对人们的行为有目标导向作用9、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2)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3)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10、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互动的强化作用意志是人们智力活动的强化剂,凭借它的威力,人们得以反作用于环境并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变革。

新闻工作本身的冒险性决定了记者必须以顽强的意志力和拼搏的精神去从事新闻的采集工作。

为培养坚强的毅力,新闻工作者应进行多方面的锻炼,其中有两个方面更为重要,首先要增强自控力,其次要增强心理承受力。

11、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记者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实,迅速、准确的选择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而判断、预见自己所选择的新闻实施的社会反响。

记者这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既是他的认知过程,也是其新闻敏感产生的过程。

一、新闻敏感与社会认知:(1)新闻敏感与社会知觉:新闻面干的第一步就是记者徐从无数事实中优先准确、迅速地选择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来,这正是社会知觉选择性的一种表现。

(2)新闻敏感与社会印象: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留在记忆中的认识客体的形象,即表象。

(3)新闻敏感与社会判断:社会判断是记者下决心将所选择的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前提。

只有当新闻报道被受众承认并且产生较强烈色社会反响时,人们才会肯定该记者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

二、新闻敏感与记者的人格人格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记者来讲它不仅直接影响新闻敏感程度的强弱,而且对记者所有的心理素质都有制约作用。

三、怎样增强新闻敏感:培养高尚人格品质,优化记者的职业敏感。

不断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扎到生活的海洋中,贴近生活的脉搏12、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1)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2)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3)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4)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13、“单线加工的特点”:就是说,在某一时刻内,大脑只能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

注意有过滤的功能14、记者的自我认知(1)是否有自信心。

只有保持奋发向上的积极情绪,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沉着而灵活的摆脱困境。

(2)是否有激情。

新闻记者应始终保持从业的激情,但是,新闻记者的激情应该是一种理性控制下的、深藏不露的“地火”。

(3)是否处理好记者的多角色关系。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的角色被强化了,但不能因此忽略了作为常人的自我感觉。

(4)记者个性上的弱点是否妨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

(内向、外向性格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5)是否是个好的倾听者。

采访者应有意识的通过自己的穿着、态度、体态、眼神和其他行为传达自己对对方谈话的兴趣,并告诉对方自己正在认真倾听。

总之,记者要很好的审视自己,尤其是在采访活动进行不顺畅时,一定不要把责任都推到客观环境或者采访对象身上,检查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言语、态度、行为等方面出了问题。

15、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的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16、印象管理效应(了解一下是什么)P120印象管理效应是指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为反应。

这些行为反应在采访活动中经常出现,并产生较大的影响。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3)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17、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1)新闻写作心理强调的是新闻写作主体——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出现的心理活动。

(2)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把采访获得的材料内化为主体的认识再外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3)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所以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就这二者信息的量和质的方面看,并不是经常的、完全对等的。

(4)记者在写作中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规律是新闻写作心理的核心。

(5)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的“本质力量的书”18、记者的写作思维形式记者写作或制作新闻节目的思维形式主要有三种:形象思维、理论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形象思维: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形象是新闻记者形象思维的原材料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形象思维是对形象化的新闻素材进行加工操作的过程。

a)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

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

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b)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的、先行地进行,而是可以调用许多形象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他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是面性或立体的。

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

形象思维是或然性、似真性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时间的检验。

c)粗略性: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是半定量的。

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

抽象思维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往往需要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协同使用。

d)想象性: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他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想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

(2)理论思维,又叫逻辑思维,起作用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创造性思维,又叫发散性思维,要求记者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19、移情:移情一词最早译于德文,又称“感情移入”“移感”“输感”等,“移情”中的“情”即情绪情感,而“移”则为移动、活动、交流之意移情作为人们之间情感上的互动,其所谓“情感的移入”就不仅包含把别人的情感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设身处地,也包含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别人的心里,即感染他人这样两层意思。

20、应变能力强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其语言功力应具有以下四种特征:(1)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2)思维和语言的灵活性(变通性)(3)思维和语言的独创性(4)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21、新闻受众心理:即因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