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认知过程1.学生随手涂画有助其集中注意力学生听课时若在本子上乱涂乱画,教师通常会认为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但是,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随手涂画可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杰姬·安德雷德是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家,她邀请40名成年男女参与实验,所获结果2月26日由英国《应用认知心理学》杂志刊载。
安德雷德让受试者听一段2分半钟模拟电话录音,内容单调乏味,涉及策划一场聚会。
录音提及参加和缺席聚会者的姓名、地点和一些不相关信息。
她让所有受试者听录音时写下参加聚会者的姓名,要求其中一半人同时在纸上随意涂画,对另一半人没有这项要求。
放音结束后,安德雷德发现,随意涂画的人所记姓名多于另一半人。
而且,他们大脑中平均记住的人名和地名比其他人多29%。
这些结果显示,随手涂画或许能让人记住更多细节,提高记忆效率。
安德雷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能边涂画边记住更多信息,首先是因为随手涂画简单得不用动脑,丝毫不影响大脑完成主要任务;另外,随手涂画能让人避免走神,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她说:“人们做一项枯燥工作时,如听单调的电话录音,注意力可能开小差,影响工作效率。
随手涂鸦之类简单方法既不会影响主要工作,又足以让人不再走神。
”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随手涂画是好事。
如果在涂画和开小差之间选择,前者更能让教师放心。
2.双耳分听实验和鸡尾酒会效应心理学家Cherry曾做过一个双耳分听的实验:他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任务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项目,但对非追随耳的项目则不能报告出任何东西;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即使把录制语文材料的磁带倒过来放,他们也不知道;不过,对非追随耳的刺激的一些物理特征,被试还是能够觉察的,他们能报告语音的变化以及男声换为女声等。
Moray也发现,将一个刺激重复呈现给非追随耳多达35次,被试也不能识别和再现;但是,如果将被试自己的名字呈现给他的非追随耳,他是能够识别的。
上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
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可能完全注意不到其他人在说什么,但假如在房间另一边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或许就会觉察到。
这说明未被注意到的信息并非完全被阻断了,如果信息的内容变得与你相关时,你还是会注意到的。
这种现象被称作“鸡尾酒会效应”。
3.鲍达列夫的心理定势实验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A.Bonajieb)在1965年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他拿了一张照片对一组大学生一再介绍说:“我给你们看一位大科学家的照片,请你们谈谈对这位科学家的面部特征的看法。
”这组大学生看了照片后表达的一致看法是:这位科学家的那双深邃的目光,表明了他思想的深度;他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决心。
然后鲍达列夫又拿着这张照片给另一组大学生看,并对他们反复介绍说:“我给你们看一个大罪犯的照片,请你们谈谈对这个罪犯的面部特征有什么看法。
”这组大学生看了照片后表达的一致看法是:这个罪犯的那双深陷的眼睛,表明了他内心深处的仇恨;他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死不悔改的决心。
两组大学生看的是同一张照片,为什么得出的看法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显然不在于他们各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或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而是源自心理学家鲍达列夫对照片中人物身份所作的不同介绍。
不同的介绍使两组大学生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定势。
资料来源:曾美英,宴宁,毛荣建,李伟.心理学实验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3.4.梅尔的摆荡结绳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梅尔(Maier,1931)曾经设计了一项摆荡结绳的实验,用以证明功能固着现象的存在。
实验者在一个空房间内,从天花板上垂下两根绳子,要求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设法将两根绳子连结在一起。
问题是两根绳子距离太远,一个人无法同时抓到两根绳子。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志愿者先抓住一条,并使另一条摆动起来,在摆动到志愿者近处时,用另一只手抓住,即可达到连结两根绳子的目的。
如何使绳子摆动,则是留给志愿者们考虑的问题。
房间内的地板上摆放着两样东西:一个电插座,一个电开关。
实验分两组进行,在实验之前,先让两组志愿者在另一房间内分别做两种预备活动:一组练习电开关的分解和组装,另一组练习电插座的分解和组装。
两组志愿者对后续的实验全然不知。
两组结束预备活动之后,每个志愿者依次独自进入房间解决上述结绳问题。
实验者观察发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虽然这些志愿者都是大学生,但多数需要一点暗示性的引导(如实验者用手摆动一下绳子),才能解决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在顺利解决问题的19人中,有17人没有利用他(她)在预备活动时所处理过的材料,也就是说,在预备活动中练习操作开关的志愿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插座作为重物使绳子摆动,而在预备活动中练习操作插座的志愿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利用开关作为重物使绳子摆动。
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常常因为事物的常规功能而忽略其非常规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
其实,有些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对现有材料的变通使用。
结绳实验示意图资料来源:曾美英,宴宁,毛荣建,李伟.心理学实验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11.5.巴特莱特的记忆扭曲实验巴特莱特以图片为记忆信息进行了一项经典实验,说明了记忆扭曲现象的存在。
他给第一个测试对象呈现一幅图画(下图中编号为0的图片),要求其根据自己的回忆画出来;然后将第一个人所画的图片(下图中编号为1的图片)交给第二个人,并让第二个人根据自己的记忆再画下来(下图中编号为2的图片);如此依次下去,直到第18个人。
结果表明,测试对象凭借自己的记忆所画出的图片与原图片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忆过程中图形的变化资料来源: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6.内隐记忆实验1970年,英国心理学家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Warrington & Weiskrantz)设计了一个关于内隐记忆的经典实验研究。
被试包括4名遗忘症患者(其中3人酒精中毒,1人颞叶受伤)和16名正常人。
实验者先给所有被试看一些词语,然后安排了两种测验:一种是直接回忆所看的词语;另一种是进行残词补全,即在字母组合如_ab_中补进字母,使之成为完整的词。
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的回忆成绩远比正常人差,但在残词补全测验中,却与正常人不相上下。
后来其他一些研究者通过重复该实验,多次验证了这一结果。
这些研究表明,除有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无需意识参与的内隐记忆。
作为人脑中保存过去经验的一种方式,内隐记忆无需经过有意识的回忆或再认,就能对人的某些活动间接地产生影响。
7.婴儿的早期记忆实验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教授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
该实验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及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实验中,Rovee 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
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发出悦耳的敲击声。
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这个实验就是看看婴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风铃转动产生条件反射。
研究者首先记录婴儿踢脚次数的基础水平(风铃没有连到脚上),然后和有强化(风铃动了)的踢脚次数进行比较。
Rovee发现8周大的婴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
在45—55分钟之后,这种联结依然不会削减。
另一项实验中,实验者用不同的旋转风铃测试婴儿是否可以分别不同。
只有8周的婴儿接受了为期3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
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相同的风铃,婴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
这说明婴儿记得训练他们所使用的风铃而并不是其他的风铃。
这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在那之前人们认为长期记忆直到婴儿8或9个月才会出现。
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内就存储长期记忆。
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时期的记忆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能有限,又受到后期经验的干扰,最终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忘记早期信息。
8.感觉剥夺实验第一个以人为实验对象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克斯顿(W.H.Bexton)、赫布(D.O.Hebb)和斯科特(T.H.Scott)于1954年在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
实验对象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50美分),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该实验。
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一天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只要被试愿意)。
他们有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但是其感官被加以严格的限制,如图所示。
感觉剥夺实验用的隔离室实验人员给这些被试准备了一个小的隔离室,要求他们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这个眼罩可以透进光线,但看不见东西;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他们的感觉敏感部位与外界的接触;头枕在用泡沫橡胶做的U形枕头上,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的嗡嗡声作为噪音来屏蔽外界的声音。
在隔离室里有固定的器械,他们可以随时通过操作器械来获得食物和饮料。
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后来他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
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
即使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具体地,该实验没有对记忆单词或者记忆数字等简单的任务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如移动单词中的字母问题,也没有受到该实验的影响;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的测验结果显示,被试的测验成绩大大低于未参加该实验的同龄大学生。
从感觉剥夺实验中,还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感觉剥夺实验的参与者中有50%报告有幻觉,如看见闪烁的光,听到狗的狂吠声、警钟声、打字声、警笛声、滴水声等,感到冰冷的钢块压在前额和面颊,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
实验表明,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封闭的环境则会限制人的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资料来源:曾美英,宴宁,毛荣建,李伟.心理学实验与生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