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诊断特性:用于分类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 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称为 诊断特性。 如石灰性:土表到50cm内所有亚层中的CaCO3 ≥10mg/kg,用1:3的盐酸处理有泡沫。且某亚层 与上下相比如果含量较高,则绝对增加量少于20 mg/kg 25个诊断特性 诊断表层36.4%为直接引进,27.2%个为引进并加以 补充,36.4%个为新提出。而诊断特性按顺序分别 为31%,32.8%,36.2% 以检索系统代替分类的个人判断,这样也在很大程度 上避免了发生学分类中因对土壤发生的看法不同而 导致分类结果不一致。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二 土壤形成过程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系指在大陆和海洋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过程。 陆地表面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变成细碎颗粒,并释放出可溶 性物质。部分碎粒和可溶性物质,经降水冲刷和淋溶,随流 水最终流入海洋,沉积至洋底,形成各种沉积岩。在漫长地 质年代里,由于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海洋底层的岩石又上 升为陆地,岩石再次遭受风化。 生物小循环---是指物质和能量在土壤与生物之间的流动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5.成土时间 ( time factor ) 土壤是一个历史自然体,时间因素对土壤形成没有直 接的影响,但时间因素可体现土壤的不断发展。 成土时间长,受气候、生物作用时间长,与母质、 母岩差异大;反之亦然。
土壤年龄(soil age)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 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绝对年龄(absolute age):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 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 用年表示; 2)、相对年龄(relative age):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 发育程度。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3 生物因素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主要的是高等绿色植物通过选择吸收养分,合 成有机质并在死亡后积累在土壤中。土壤微 生物及小动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 时还合成稳定的腐殖质物质。
未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或自然土壤 淀积层原来面貌。
旱地土壤发生层
第二节
土壤分类
• 发生学分类 • 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 类的基本依据 。
• 我国经过两次土壤普查,制定了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设立土纲、亚纲、土 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7级分类单元,将中国 土壤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 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和 高山土等共12个土纲。
中国土壤的系统分类 • 1992初稿,1995修订,2000年三版, • 系统分类最大的优点是定量化,每个土壤只有一个位 置。 •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 1.诊断层: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 量说明的土层。定量化的诊断层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 心。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下表层,2 个其它诊断 层 例如石膏层(诊断下表层之一),定量描述为1,不固结, 2石膏层较下层高5%(绝对量)3 其厚度的cm数乘 石膏含量百分数>150
(1)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分元素不积 累; (2)生物小循环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元 素的积累,使土壤中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无限作用。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 主要成土过程
• (1)有机质的积聚过程
• 漠土有机质积累 <1% • 草原有机积累--较旱,生长量少,好气分 解,有机质少1-3% • 草甸有机积累---- 土壤含水量高,有机质生成 量大,嫌气分解慢,含量高3-8% • 林下有机积累--有枯枝落叶层 • 高寒草甸有机质积累--有一个毡状的草皮 层,表层有机质可达10%,土层浅 • 泥炭有机质积累--沼泽条件下的积累
人为活动
• 1 母质: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
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 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土壤矿物质是从母质继承过来的,二者存在“血缘”关 系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母质不同的土壤性质可能存 在很大的区别,如基性岩发育的土壤较肥沃,母质深 色矿物多,含养分多,酸性岩发育的土壤养分少,但 钾丰富。酸性岩母质发育土壤,本身盐基少,在强淋 溶条件下易形成酸性土。而基性岩或石灰岩发育的土 壤,由于富含盐基,延缓土壤的酸化过程
第三节
我国土壤分布规律
一、土壤的地带性(soil zonality)
原因:成土条件在地球上分布有规律。
主要是气候和生物→地带性土壤。 地形、母质→非地带性土壤。 二、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水平方向上,土壤带状分布与纬度或经度相平 行的规律。
1、土壤纬度地带性(soil
• (3)钙积过程 • 土壤中钙的碳酸盐移动积累的过程。 钙的淋溶与淀积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雨地区, 钙完全被淋失,土壤脱钙。干旱、半干旱地区,易溶
性盐大部淋失,氧化物基本不动,钙镁在土体中发生 淋溶并在某一个层次(中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含CaCO3在10-20%。形态的石灰结核,假菌丝体, 粉未状
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分化形成的层次 发生层的区分:主要根据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 新生体、石灰性和酸碱性等形态特征 A0
(一)自然土壤发生层
枯枝落叶层((A0) 未分解、半分解的有机物质积累的层次, 木本植被下的森林土壤最为明显。
淋溶层(A) 又称腐殖质层 由于腐殖质的累积,腐殖质和矿质养料 含量丰富,且结合紧密,多呈良好的 团粒结构,土色较深。林地土壤可能存在 A2
A1
A2
B
淀积层 (B)
A层淋溶下移物质淀积而成,矿质养分含量丰
富。有时也会下面物质上移淀积
母质层(C)
基本是未受成土过程影响的层次
母岩层(D)
(二)旱地土壤发生层(upland soil horizon)
耕作层(surface soil layer)(A)
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等影响,有机质含量丰 富,颜色较深,疏松多孔,结构良好。(20cm左右)
• (2)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 过程。又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前 者是由于某一层次水热条件好,化学风 化作用强,形成粘粒多,但由没有发生 随水移动,从而形成一个上下层都粘的 层次。,而后者是由于 粘粒发生迁移然 后在下层一定深度淀积。温带半湿润或 半干旱地区土壤残积粘化为主,而水热 条件好的暖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多发生淀 积粘化
4 地形
地形主要是影响水热条件及母质的再分配, 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 在较高的地形部位,部分降水受径流的影响,从 高处流向低处,部分水分补给地下水源,土壤中的物 质易遭淋失; • 在地形低洼处,土壤获得额外的水量,物质不易淋 溶,腐殖质较易积累,土壤剖面的形态也有相应的变 化。 • 随海拔增加温度与湿度的变化引起土壤变化。 • 阴坡:冷、湿; 阳坡:干、热
人类活动(humans activity)
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独特的作用,但它与 其他五个因素有本质的区别 : 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 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 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 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
极端干旱地区存在CaSO4的积累过程。
• (4)盐化与脱盐过程 • 盐化----土壤中易溶性盐积累过程
• 盐化过程主要是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 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 渐向地表积聚 。 • 脱盐过程是土壤中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
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排出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布与分类
本章分三节讲述: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土壤分类 第三节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分述于下: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一 土壤形成因素
(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
土 壤 形 成 因 素
19世纪末
生物 气候 地形 时间
道库恰耶夫提 出:土壤中五 大成土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各因素同等重 要和不可相互 代替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犁底层(plow sole layer)(P)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