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

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王春光【摘要】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人文课程为基础,加强职业精神教育;加强医学实践锻炼;加强临床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精神; 教育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提高, 对医疗的需要也从以治疗疾病为主转向疾病的预防及保健等更为广泛、更为社会性的医疗服务, 从而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加强新形势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

1、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社会生产的分工决定了人们要从事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这就构成人生的职业生活、职业活动。

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 就形成一定的职业精神。

因此,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 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 1] 职业精神包括了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等要素, 与人观、价值观、职业观紧密相连。

关于医学职业精神, 学者们有多种提法。

李本富认为, 医生的职业精神是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

其中, 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 [ 2]孙福川认为,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业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精彩的主观思想, 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 [ 3] 王明旭、张文认为, 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单位倡议的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的医师执业精神----医师宣言》, 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

可以概括为: 患者利益至上, 医学诚信第一, 提高业务能力, 促进社会公平。

[ 4]学者们的观点对医学职业精神从不同角度作了较深刻的论述。

王明旭和张文的观点尤为全面, 他们认为, 《医师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提出了21世纪医学职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

三个基本原则是: 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 患者自主的原则; 社会公平的原则。

十条职业责任是: 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 对患者诚实的责任; 为患者保密的责任; 与患者保持适当关系的责任; 提高医疗质量的责任; 促进享有医疗的责任; 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责任; 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 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的责任; 对职责负有责任。

[ 5] 2005年11月, 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向全体医师发出“推行《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倡议, 要求广大医师认真学习《医师宣言》, 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

2、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担负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 事关人类的健康, 人民的安危, 而现实有些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 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

2. 1 从医师职业精神现状来看,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近年来, 有着白衣天使称号的医务人员, 其天使的称号逐渐暗淡。

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 一些医务工作人员产生了信仰危机, 崇高的理想、奉献的观念日益淡化, 职业观念产生偏差, 对所从事的职业缺少真挚情感的投入,责任心不强, 工作三心二意, 对病人态度冷漠, 不关心不耐心, 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一些医务工作人员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下, 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向病人暗示或直接索要红包; 还有一些医务工作人员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往往无视病人疾病症状的轻重和经济承受能力, 用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代替简单、适用的技术过度检查, 开大处方, 把简单的疾病看复杂, 产生了“过度医疗”现象,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导致了社会对医师群体的信任危机。

一些医师职业精神严重缺失的现象严重侵扰了医学生的思想品德。

许多医学生不重视接受职业精神教育, 认为学习专业知识对自己将来行医有用, 职业精神教育是讲大道理, 与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易挂钩, 因此,与自己关系不大, 一些医学生价值观念错位, 诚信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缺失, 特别是有些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 真假、善恶、是非界限模糊, 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行为。

因此, 对医学生在职前就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

2. 2、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实来看, 职业精神教育必须加强目前,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具体来说, 主要是通过《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

虽然产生了一些效果,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如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 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 而对针对性、实效性关注不够; 在教学方法上, 仍然以灌输为主, 没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 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 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设置严重失衡, 存在明显的人文精神的缺失, 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 而认为人文课程可有可无。

缺少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医生的眼里就会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

活生生的、整体的病人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 医生更多的是关心这个病是否可治、能治, 关注检验报告中的客观数据, 而不是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 生命、人性、精神、心理等医学最应关注的对象反而被忽视。

正如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尔德& 霍夫曼在谈他的人生经历时所说的: 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科学工作者, 必须具备人文修养。

因为, 一个科学家只具备自然科学素质, 就只能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人。

缺乏人文修养, 很容易使人从简单的角度片面地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 使自己的事业很难成功, 自己的人格也不可能完整。

因此, 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3、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途径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采取多种措施, 从不同途径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使每个医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行为, 维护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 造福人类。

3. 1 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医疗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 决定着人的生命安危, 因此, 尤其需要人文关怀。

我们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时, 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蕴涵着无尽的人文关怀思想。

孔子的“义以为上”, 老子的“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墨家的兼爱, 以及历代医家“济世救人, 仁爱为怀”、“医乃仁术”的千古名言, 无不处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要善于结合时代特点, 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要把富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教育中, 填充人文缺失的空间, 使人文成为医学教育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使医学生始终记住: 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 不是为了金钱, 而是为了对人的爱和关怀; 医学不仅要始终盯住病魔, 更要正视呻吟在痛苦中的人。

3. 2以人文课程为基础, 加强职业精神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 西方国家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精神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

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 人文课程的讲授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医学教学全过程, 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

[ 6]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 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关研究表明,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 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 7]以至于相关的职业精神教育力度不够, 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 医德素质不高。

因此, 在医学教学课程设置上, 要增设人文类选修课, 增加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 如医学与哲学, 行为医学, 医学社会学等。

同时, 要加大开发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 使人文精神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有些人片面认为, 人文教育只是人文课程的事情, 和专业课程无关, 就像美国学者萨顿指出的: “确实, 大多数人, 而且我也要遗憾地说还有不少的科学家, 都只是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 都不去思考科学的精神, 既看不到它内在的美, 也看不到它不断地从自然的内部提取出来的美”。

[ 8] 因此, 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要加大开发人文精神。

要做到: 第一, 充分运用科学家特别是医学专家的奋斗故事和科学史的作用, 引导学生去求真求美,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精神家园; 第二, 要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

优秀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影响是无穷的。

专业教师要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 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 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美, 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因此, 教师要加强人文修养,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 3 加强医学实践锻炼, 增强责任感对于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来说, 外部的教育影响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 才能被他们所理解、消化和吸收, 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

因此, 要积极创造条件, 让医学生参加医学社会实践,如医疗咨询服务、送医下乡活动、去贫困地区义诊等。

通过医学实践,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和评价, 强化他们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的观念, 对病人一视同仁的观念, 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观念等,使学生接受生动而深刻的职业教育, 增强责任感,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 精神得到升华。

3. 4 加强临床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开始, 是由学生到医生的过渡, 是医学生接触社会、开始为病人服务的时期, 也是医学生已有的伦理观、价值观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期, 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必须在这一时期强化职业精神教育, 如不重视, 势必影响今后的从医生涯。

国外非常重视临床实习期的职业精神教育, 西方医学院校规定: 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心任务是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

美国医学院校发现学生们在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伦理难题, 便派伦理教师在教学医院进行伦理学查房, 帮助学生们解决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