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卫东引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许根本就不能说孰优孰劣。
关键是教教材的什么,用教材又教什么?首先从价值观的角度厘清“教材”与“人”(教者和学者)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化课程内容是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而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要依凭教材,要通过教材呈现的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教学化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
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
(朱绍禹)教学内容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
(曾天山)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王荣生)一、倾听文本的声音——以文学类文本为例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离不开教参,课堂教学缺少底气与自信,缺少独立面对文本的勇气。
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教师用书是静态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变通的功夫得靠自己。
所以,直面文本、独立解读文本很重要。
倾听文本的声音,就是语文教师要以独立阅读者的姿态,以一个语文人的身份,独立阅读文本,发掘出文本有价值的内容。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文本,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
直面文本、独立面对文本的几种策略“倾听”什么?1.倾听文本的“强弱音”《木兰诗》《猫》认真倾听、归纳,思考为什么作者花笔墨写这些内容,而不写那些?为什么详写此而略写彼?因为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选择和过滤的变形,是一种审美选择的结果,受作者主观情感的支配。
经过这样的倾听,就可以归纳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品的主旨。
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方法,适合教学每一篇文章。
例如《木兰诗》一课中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郑振铎的《猫》一课分析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第三次养猫?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内容却大不相同。
2.倾听文本的“主和弦”《济南的冬天》思考这些文本中有没有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在文中很突出、很显眼或者反复出现,借抓住关键词句来探寻文本。
散文、诗歌、戏剧都是经过审美变形的,抓住关键词句、段落来解读,抓得好就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还能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倾听文本的“变奏”《皇帝的新装》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裂缝、缝隙、矛盾,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1)抓住发现在文本表层的裂缝、缝隙、矛盾;(2)分析出文本深层的矛盾、裂缝、缝隙;(3)通过比较,制造出矛盾和裂缝、缝隙。
语文老师要善于制造矛盾,学会“无中生有”。
注意:比较材料一定要找好。
4.倾听文本的“休止”《社戏》即填补文本的空白。
要有抓住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填充的意识,如续写、改写、补写等。
一位文学类文本很含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常把任务和生活打出常规。
补充:1.如何倾听?(1)别听走了神——适宜拓展(2)别听走了神——把控体式(体式即文章的题体裁)体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体式是万万不能的。
不能抓死、要灵活,但绝不可脱离体式,要把小说当小说来教,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教;把科学小品文当科学小品文来教,把一般说明文当一般说明文来教。
2.怎样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一是体式、体裁,二是所处的单元、主题、位置。
【如何“倾听”?在倾听中凝注《林黛玉进贾府》在倾听中共鸣《我的叔叔于勒》在倾听中对话多重文本:作者文本、教材文本、教师文本、学生文本理想文本生成在动态的交汇与碰撞之中】二、倾听学生的声音——以《孔乙己》为例【以一份学情报告为例】所谓倾听学生的声音,就是教者如何从教育的视角了解学情,基于学情,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教材内容的甄选。
教什么,应考虑学生的需求,看学生想学什么、该学什么。
考虑学情,应注意三个点:学生的困惑点、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盲点。
怎样了解学情?(1)提前看看学生的预习作业,或者根据经验做预估;(2)怎样进行预估?根据教学的经验进行积累;或者根据自己学习时的经验,换位思考做预估。
一份学情调查我所用的班级只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一个普通班,从来没有学习过小说,只给了45分钟的时间,要求所有人当堂完成。
以下整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力求保持学生的原意,不做修饰,希望能给各位呈现一个最原始的学情,对我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喜欢《孔乙己》的,有19人,占54.3%。
理由:1.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生动,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有特点,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2. 描写生动,还想读第二遍。
3. 小说的蕴意很深。
4. 同情孔乙己的遭遇。
5. 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
6. 写出了小人物的生活。
7. 写出了旧社会穷人被嘲笑,受压迫,孔乙己是代表。
8.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
喜欢《我的叔叔于勒》的,有16人,占45.7%。
理由:1.人物描写很细致,生动,真实的反映了人物的特点。
2.主人公很善良。
3.这篇文章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一波三折。
4.更贴近生活,自己能够读明白。
二、你最喜欢那个人物?最讨厌那个人物?为什么?1.喜欢于勒。
8人。
原因:虽然有过失,但是知道挂念家人,落魄了不回家给家人添麻烦。
知道爱他的家人。
知恩图报。
破产后善意的谎言。
2.喜欢孔乙己。
13人。
原因: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
孔乙己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人的生活状况。
从不赖账。
很可怜。
3.喜欢若瑟夫。
10人。
原因:他善良,给于勒小费。
4.喜欢作者莫泊桑。
4人。
原因:认为他给了叔叔钱。
5.母亲。
2人。
原因:俭朴。
很爱孩子。
三、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刻?那个地方最不明白?最想了解什么?印象最深刻的地方:1.对于勒的描写。
2.孔乙己最后一次喝酒时的情景,用手走路的情景。
3. 文章最后对于勒的描写,叔叔的脸。
4.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
5.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6.父亲重复的那句话。
7.我们发现卖牡蛎的是于勒时那种六亲不认的态度。
8.于勒信的内容。
9.孔乙己喝酒的过程。
最不明白的地方:1.掌柜到了中秋没有说话。
2.读不懂孔乙己。
3.母亲为什么不原谅于勒?4. 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偷书说成窃书。
5.文章最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6.为什么10年之久,于勒没有来信,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7.孔乙己那么爱读书,却考不中秀才。
8.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
9.叔叔为什么不回家?10.不懂小说想表达什么?最想了解的内容:1.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分析。
2.为什么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还来喝酒?3.于勒的最后结局。
4.孔乙己的结局。
5.孔乙己之前偷书为什么没有遭到像丁举人那样的毒打?6.两篇小说的背景。
7.为什么“我们”知道看中二姐的人是因为看了信才答应的求婚,而我们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8.于勒为什么会落魄?9.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10.小说说明了什么道理?【几份学情调查1.《孔乙己》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
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
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什么呢?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2.新闻学生获取新闻的最主要途径是电视,而非报纸绝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都是社会新闻。
其次是文化、时政、体育像写日记,和日记没啥区别,都是记录身边的新事情与作文不同,不使用修辞方法新闻的内容没有感情或看法,只是对一件事情的介绍和叙述。
3.《苏州园林》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本文是什么文?为什么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抒情的结尾?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本文是一片写景散文吗?文章为什么不以总结性的话语结尾?这样的话是不是会给人以没说完之感?《苏州园林》虽为写景散文,但文章主旨是什么?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游记还是说明文?这篇文章是情景交融吗?叶圣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作者为什么边描写苏州园林的景象,边从游客的角度品味景点?】三、倾听“学术”声音——以《背影》为例吸纳学术界,包括语言学界、阅读学界、文艺学界、写作学界等领域成熟的学术成果,尤其是专家学者解读某篇教材的成果。
如果专著看不进去,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随文而读、随教而读”,这种方法很切合实际,既是长远的,也是眼前的。
围绕《背影》的“专业阅读”一、《背影》何以成为经典?1.超保护的合作原则2.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
3.正是在结尾——文章的收穴处,隐藏着《背影》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潜质。
二、《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背影》不是事实的历史记载,而是叙述的文本,它是以追忆构筑的文本世界。
不是1917年感动,而是1925年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在与记忆相关的叙述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
回忆是朱自清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作者从回忆中用泪水进行了忏悔,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获取了某种心灵慰藉。
三、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1.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
2.文中透露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夹击下的矛盾和痛苦,是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焦虑的凝缩模式。
基于专业阅读的吸纳与转化老照片——读《背影》斑驳的铁道,月台青黑,黑没有面容佝偻的背,鲜红的橘叠加,漫漶他踱步走出正如那个夜晚的荷塘画外音:“肩住黑暗的闸门……”“树欲静而风不止……”刹那,泪眼朦胧他走了,留下一个背影我们裹了进去影子很长,很长……推荐几本书《名作细读》《名作重读》《名作导读》《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四、倾听编者的声音——以人教版为例了解、分析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教材编者的尊重;对教材的再度加工。
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人教版.doc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单元导语课文导语课文注释研讨练习有关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单元导语.doc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教学资源包的开发学案的编制(问题、情境与知识方法背景资料的结合)五、倾听课堂的声音——以《故都的秋》为例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学情是预估的,更是流动的。
课堂上的学情在千变万化,教学内容也就在变化、流动的学情中随时调整。
一份听课笔记在一个阴雾绸缪的南国的秋日,我听了一节《故都的秋》。
执教教师是一位典型的北国男士,长相敦厚朴实,年轻而稳重。
简洁的课堂导入后,几个学生“接龙”似的朗读全文,接下来,舒缓的音乐声起,是学生各自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我暗自一惊:音乐声起,不是惯常预料的精英学生的“美读”,也不是教师本人提气带劲的“范读”,而是直接扑入了人声鼎沸的杂读,而且是反复读,此举竟和执教者的长相一般朴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