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在倾听中对话
多重文本:作者文本、教材文本、教师文本、 学生文本 理想文本生成在动态的交汇与碰撞之中
教者如何从教育的视角了解学情,基于学情, 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教材内容的甄选。
一份学情调查
我所用的班级只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一个普通班,从来没有学习 过小说,只给了45分钟的时间,要求所有人当堂完成。以下整 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力求保持学生的原意,不做修饰, 希望能给各位呈现一个最原始的学情,对我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 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喜欢《孔乙己》的,有19人,占54.3%。 理由:1.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生动,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有 特点,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2. 描写生动,还想读第二遍。 3. 小说的蕴意很深。 4. 同情孔乙己的遭遇。 5. 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 6. 写出了小人物的生活。 7. 写出了旧社会穷人被嘲笑,受压迫,孔乙己是代表。 8.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
最不明白的地方: 1.掌柜到了中秋没有说话。 2.读不懂孔乙己。 3.母亲为什么不原谅于勒? 4. 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偷书说成窃 书。 5.文章最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6.为什么10年之久,于勒没有来信,父亲的希望却与日 俱增。 7.孔乙己那么爱读书,却考不中秀才。 8.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 9.叔叔为什么不回家? 10.不懂小说想表达什么?
二、《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 1、《背影》不是事实的历史记载,而是叙述的文本, 它是以追忆构筑的文本世界。不是1917年感动,而 是1925年忏悔和歉疚的深情。在与记忆相关的叙述 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回忆是朱自清的一种 自我救赎的方式,作者从回忆中用泪水进行了忏悔,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获取了某种心灵慰藉。 三、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 1、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 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 2、文中透露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夹击下的矛 盾和痛苦,是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焦虑的凝缩模式。
•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 •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
人教版.doc
•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 单元导语 课文导语 课文注释 研讨练习 有关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单元导 语.doc
•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
•教学资源包的开发 •学案的编制(问题、情境与知识方法背 景资料的结合)
研究一节课怎样备的,与研究一节课是怎样上的,两者角度不同, 价值各殊。而人们无意间看轻了前者。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故乡》说课.doc
三、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刻?那个地方最不明白?最想了解 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对于勒的描写。 2.孔乙己最后一次喝酒时的情景,用手走路的情景。 3. 文章最后对于勒的描写,叔叔的脸。 4.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 5.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6.父亲重复的那句话。 7.我们发现卖牡蛎的是于勒时那种六亲不认的态度。 8.于勒信的内容。 9.孔乙己喝酒的过程。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李卫东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许根本就不能说孰优 孰劣。关键是教教材的什么,用教材又教什么?首先从 价值观的角度厘清“教材”与“人”(教者和学者)的 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化
课程内容是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 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而有效传递、 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要依凭教材,要通过教材 呈现的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吸纳学术界,包括语言学界、阅读学界、文 艺学界、写作学界等领域成熟的学术成果,尤其 是专家学者解读某篇教材的成果。
围绕《背影》的“专业阅读”
一、《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1、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2、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 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 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 3、正是在结尾——文章的收穴处,隐藏着《背影》 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潜质。
基于专业阅读的吸纳与转化
老照片 ——读《背影》 读 背影》
斑驳的铁道,月台 青黑,黑 没有面容 佝偻的背,鲜红的橘 叠加,漫漶
他踱步走出 正如那个夜晚的荷塘 画外音: “肩住黑暗的闸门……”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刹那,泪眼朦胧 他走了,留下一个背影 我们过了进去 影子很长,很长……
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教材编者的尊重;对教 材的再度加工。
喜欢《我的叔叔于勒》的,有16人,占45.7%。 理由:1.人物描写很细致,生动,真实的反映了人物的特点。 2.主人公很善良。 3.这篇文章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一波三折。 4.更贴近生活,自己能够读明白。 二、你最喜欢那个人物?最讨厌那个人物?为什么? 1.喜欢于勒。8人。 原因:虽然有过失,但是知道挂念家人,落魄了不回家给家人添麻烦。知 道爱他的家人。知恩图报。破产后善意的谎言。 2.喜欢孔乙己。13人。 原因: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孔乙己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人的生 活状况。从不赖账。很可怜。 3.喜欢若瑟夫。10人。 原因:他善良,给于勒小费。 4.喜欢作者莫泊桑。4人。 原因:认为他给了叔叔钱。 5.母亲。2人。 原因:俭朴。很爱孩子。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文本, 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
“倾听”什么?
• 倾听文本的“强弱音”
《木兰诗》 《猫》
• 倾听文本的“主和弦”
《济南的冬天》
• 倾听文本的“变奏”
《皇帝的新装》
• 倾听文本的“休止”
《社戏》
如何“倾听”?
在倾听中凝注
《林黛玉进贾府》
在倾听中共鸣
《我的叔叔于勒》
最想了解的内容: 1.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分析。 2.为什么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还来喝酒? 3.于勒的最后结局。 4.孔乙己的结局。 5.孔乙己之前偷书为什么没有遭到像丁举人那样 的毒打? 6.两篇小说的背景。 7.为什么“我们”知道看中二姐的人是因为看了 信才答应的求婚,而我们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8.于勒为什么会落魄? 9.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10.小说说明了什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 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 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朱 绍禹) • 教学内容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 结果。(曾天山) • 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 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 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王荣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