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大纲是针对历史教育本科生所制定的。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

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大纲起自原始社会,止于隋唐以前,分为九章,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方面。

(四)教学时数72学时(五)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二、本文第一章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教学要点: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人类的繁衍;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事迹。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二、古人及其社会生活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一、新人和氏族公社的形成二、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址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组织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英雄时代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第二章夏商(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年)教学要点:夏、商二代世袭王权的确立和巩固过程;国家政权机构由初创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三、夏王朝的发展与衰亡第二节商王朝的建立与灭亡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代国家机构三、商代的经济四、商代的文化五、商代后期社会矛盾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教学要点:文王建国、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点;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及国家政权的强化一、西周的建立二、西周国家统治机器的完备与加强三、西周各项制度的确立第二节西周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社会经济二、哲学、科技和文化三、社会生活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灭亡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二、西周王朝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教学要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五霸”、大国争霸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老子、孔子的学说。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二、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地主、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铁器的普遍使用。

2.牛耕的出现。

3.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

二、井田制的破坏与地主、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第三节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一、没落贵族阶级的腐朽统治二、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三、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第四节、春秋时期的文化一、“轻天重民”思想二、老子与《道德经》三、孔子与《论语》四、孙武与《孙子兵法》五、科学技术第五章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教学要点:各国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与影响;战国时代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战争方式、科技文化;百家争鸣的内容与地域文化的特点。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各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初步形成一、各国变法运动1.李悝变法2.吴起变法3.商鞅变法4.其他诸侯国的改革二、各诸侯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初步形成第二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四、阶级和阶层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一、战国时代战争概述二、魏国独霸中原时期三、秦齐对峙时期四、秦赵大战时期五、秦统一六国时期第四节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百家争鸣二、史学三、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五、社会生活第六章秦帝国的建立和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教学要点:秦人的早期历史;秦始皇其人;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内容;巩固统一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作用与影响。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秦帝国的建立一、秦始皇的集权统治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第二节秦朝社会主要阶级机构一、地主阶级二、农民阶级三、官私奴隶四、商人、手工业者、游民第三节陈胜吴广起义一、秦的残酷统治与阶级矛盾的激化二、陈胜吴广起义三、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战争及秦王朝的灭亡。

第七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07~25年)教学要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汉与周边诸族的关系;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西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时数:1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1.汉承秦制。

2.重建服役制度。

3.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三、文景之治四、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完善与加强1.推恩令与左官律。

2.打击不法地方豪强。

3.加强中央集权。

4.加强中央集权的财经措施。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昭宣中兴第二节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三、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第三节西汉与周边各族的关系一、汉与匈奴的关系二、汉与西域各族的关系1.西域诸国。

2.张骞通西域。

3.李广利伐大宛。

4.西域都护的设立。

三、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四、汉与东北各族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四节西汉时期的中外关系一、汉与中亚各国的关系二、汉与东亚、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三、汉对外的水路交通。

第五节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起义一、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三、绿林、赤眉军大起义第六节西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哲学二、史学、文学和艺术三、科学技术四、社会生活第八章东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5~220年)教学要点:东汉的建立与“中兴”;东汉时期的经济状况;豪强地主的田庄;东汉与各民族关系及中外交流;东汉后期宦官外戚擅权专国和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东汉文化。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东汉前期的政治一、东汉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二、巩固王朝的措施第二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2.农业技术的改进提高3.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二、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壮大第三节东汉与各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一、匈奴族的分裂与西迁二、东汉与西域关系三、东汉与东北各族四、东汉与羌族五、东汉与南方和西南各民族六、东汉的对外关系1.东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

2.东汉与越南的关系。

3.东汉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第四节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黄巾军大起义一、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1.外戚宦官擅权专政。

2.朝野清议与党锢之祸。

3.汉桓、灵帝时的腐朽统治。

二、黄巾军大起义第五节东汉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社会生活一、经学与学校教育二、哲学和宗教三、史学、经学和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五、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189~581年)教学要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三国的政治经济;西晋政治经济特点;东晋和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特点、民族情况;南朝宋、齐、梁、陈更替和阶级关系;北朝魏、齐、周更替对峙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中外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教学时数:2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三国鼎立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二、曹魏对北方地区的重建三、蜀汉的政治和经济四、吴国的政治和经济第二节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崩溃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三、晋武帝与“太康之治”四、腐朽的统治和八王之乱五、各民族反晋和西晋灭亡第三节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一、淝水之战前各族建立的政权二、东晋门阀政治和南北战争三、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再度分裂四、东晋末年的农民起义第四节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南朝政权的更替二、南朝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和门阀制度的渐衰三、南方经济的发展第四节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一、北魏统一北方二、魏孝文帝改革三、北魏后期经济的发展四、北魏末年的各族起义五、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六、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中外关系一、哲学和宗教二、历史、地理、文学和艺术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1.中国与大秦和中西亚各国的关系。

2.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关系。

3.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4.中国与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七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衣食住行二、婚丧和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三、参考书目<宋体四号加粗>1、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版。

2、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3、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1955年版。

4、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1年版。

6、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考古资料反映的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制度》,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8、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9、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0、《尚书》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

11、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

13、北大历史系:《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14、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3版),中华书局2009年17、刘向辑录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8、司马迁:《史记》(第2版),中华书局1982年1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20、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21、陈寿:《三国志》(第2版),中华书局1982年22、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23、瀧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24、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25、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26、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27、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28、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29、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30、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第2版),中华书局2007年31、洪适撰:《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3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3、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4、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5、王伊同:《五朝门第》,中华书局2006年3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2版),北京: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7、钱穆:《国史大纲》(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38、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9、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4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41、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2、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第2版),齐鲁书社2007年44、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45、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46、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7、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8、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9、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0、何兹全:《秦汉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本课程使用教具包括古籍、考古实物以及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能够形象生动地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