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

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

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

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

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唐末农民战争。

唐代均田制变化。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

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发展科举制。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内容: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1.隋的建立与统一2.隋的政治3.隋朝灭亡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1.唐的建立与统一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3.武则天的崛起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2、藩镇割据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一)隋代制度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2.地方郡县二级制3.《开皇律》4.府兵制(二)唐代制度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5.兵役制度的演变五、隋唐社会经济(一)土地制度1.隋代均田制2.唐前期均田制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二)赋役制度1.隋代租调力役制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3.唐后期的两税法4.唐代工商税(三)户籍制度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1.农业与水利2.手工业与行会3.商业与城市4.柜坊与飞钱5.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讨论:1.评价唐太宗与武则天2.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六、隋唐民族关系(一)突厥及其他北方民族(二)吐蕃及其他西北民族(三)南诏(学生自学)(四)东北诸族七、隋唐中外关系(一)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二)与朝鲜、日本的友好往来(三)中印文化交流教学参考书:1.《中国历史·隋唐辽金卷》上编张国刚、杨树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3.《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4、《新唐书》、《旧唐书》中华书局 1 976年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中篇三联书店1956年6、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杜1987年《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7.乔伟《唐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8.唐长孺等编《汪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复习思考题:1.隋朝的历史地位2.简评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4.简论唐代中央、地方官制特点5.隋唐均田制与土地占有状况的演化6.简述租庸调到两税法的演变根据及其主要内容7、隋唐周边民族及民族关系概况8.唐朝与日本、印度经济文化交流概况第七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907--1279) (18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

辽朝政治。

党项族兴起与元昊建夏。

北宋与西夏和战。

女真族建金。

宋政权南迁。

金在中原统治确立。

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基本掌握: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北宋中叶的社会危机与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南宋军民抗金斗争,辽的北南面官制,金的猛安谋克制,辽的社会经济,辽宋夏金的经济联系,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与中外文化交流。

综合分析:北宋王朝军权、政权、财权的集中。

科举制的发展、完备。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绍兴和议”与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高度发展的宋代经济。

教学内容:一、五代十国: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1、全国政局2、中原五代更迭与周世宗的改革3、环绕中原的十个小国及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辽宋夏政权并立1.辽在北方的兴起及其南向运动2.北宋建立与中央集权制加强3.北宋中期的变法运动与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4、西夏及其与辽宋关系三、南宋与金对峙1.金朝建立和辽、北宋灭亡2.宋政权南迁与南宋军民抗金斗争(学生自学)3.岳飞北伐中原与“绍兴和议”4.汉族文化在南方的发展四、辽金政治制度1、辽朝政治制度“斡鲁朵”制四时捺钵中央北南面官制地方州县制与头下军州制2、金朝的政治制度勃极烈与猛安谋克制中央、地方官制与科举制课堂讨论:比较北宋、辽、金政治制度的异同。

五、辽宋夏金社会经济及其经济文化交流(一)宋代社会经济1.北宋社会阶级结构2.赋役制度3.高度发展的宋代经济(二)辽的社会经济1.长城以北辽阔疆土的广泛开发2.城市与商业(三)金朝的社会经济1.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2.东北地区的开发(四)辽宋夏金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1、宋与辽夏金的经济联系2、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与中外文化交流教学参考书:1.《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张国刚、杨树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3、[元]脱脱等撰《宋史》、《辽史》、《金史》中华书局1976年4.舒焚《辽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6.张博泉《金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7.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8,杨树森《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9.何俊哲等《金朝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lo.周宝珠等《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复习思考题;1、五代十国历史发展特点2、五代迄宋末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3、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4、北宋中叶统治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5、简要评价王安石变法6、简述契丹政治制度的特点7、宋代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变化的表现及影响8、宋代海外贸易状况如何9、名词解释:澶渊之盟猛安谋克绍兴和议第八讲元(1206—1368) (10学时)教学目标:了解:蒙古族兴起。

蒙古南进中原及对吐蕃、大理的征服。

元朝的社会结构与土地关系。

基本掌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和早期蒙古国家制度。

蒙古军三次西征。

忽必烈称帝建元,改汉制,用汉法。

元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朱元璋势力的发展。

综合分析:元朝疆域与大统一意义。

行省制度的定型与对边疆控制的加强。

元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

教学内容:一、成吉思汗与蒙古国的崛起(1206—1259)1.成吉思汗统一前蒙古草原形势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3.早期蒙古国家制度4.蒙古灭夏与灭金5.三次西征6.对吐蕃、大理的征服二、元朝前期统治(1260—1293)1、忽必烈称帝建元2.元朝疆域与大统一3.行省制度的定型4.对边疆控制的加强5、制度建设6、经济的恢复与繁荣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与对外贸易,欧洲对中国的了解三、元朝中后期统治(1294——1368)1、政治危机2、社会结构与土地关系3、元朝的覆亡教学参考书:1、《中国历史~元明清卷》第一编郭成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杜1986年复习思考题:1.简述蒙古汗国的统治措施2.简评成吉思汗3.忽必烈推行汉法的内容及意义4.元朝疆域及元统一的历史意义5.元朝如何加强对边疆的控制6.简述元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第九讲明(1368--1644) (14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

卫所制度。

明中期土地集中,农民流亡与农民起义。

明后期的黑暗政治。

东林党反宦官的斗争。

市民反矿监税使斗争。

明末农民战争。

基本掌握: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明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经营与管理。

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

努尔哈赤建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倭寇之患与隆庆开关。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综合分析:明初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调整。

学校和科举制。

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郑和七下“西洋”。

张居正改革。

教学内容:一、明朝前期封建秩序的恢复(一)明朝统治的确立与开国制度1、明朝统一全国2、地方废行中书省3、中央罢中书省、废丞相4、学校与科举5、特务政治与文化专制(二)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1、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2、仁宣之治(三)明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1、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2、户籍与赋役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 明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经营与管理(学生自学)1.漠北与东北2.西北与西南二、明朝中期的政治(一) 政治走向腐败1.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2.首辅专权与内阁纷争(二)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增长与手工业进步2.商品经济发展与农村关系的变迁3.城镇经济的兴盛与商人集团的崛起4.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三)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l、土地兼并与赋役加重2、人民流亡与农民起义(四)张居正改革1.整饬吏治2.整饬边防和俺答封贡3.一条鞭法三、明王朝的衰败与明末农民起义1、大土地所有制的恶性发展2、市民阶层的反矿税斗争3、东林党议4、满族兴起与明、后金(清)间的战争5、明末农民起义四、明朝的对外关系1、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2、倭寇之患与隆庆开关3、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葡萄牙占据澳门,西班牙相继东来,荷兰侵据台湾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课堂讨论:明中期城镇经济的兴衰与商人集团的崛起参考书目:1、《中国历史~元明清卷》第二编王天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4、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5、吴晗《朱元璋传》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6、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复习思考题:1、明初国家体制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2、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3、简述明中叶统治危机的表现4、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5、明中期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试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7、明末农民起义失败原因探讨8、名词解释:靖难之役土木之变第十讲清(1644—1840) (1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清朝在中原统治的确立。

农业的高度发展与发达的手工业。

满族贵族的逐渐腐败,吏治败坏,军备废弛。

连绵不断的反清起义。

基本掌握:清定都北京。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强化和完备。

英使臣来华。

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扰。

综合分析:平定三藩之乱与统一台湾。

国家大一统的完成,雅克萨之战与中俄界约,统一漠北,平准大业的完成,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

康乾时期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

教学内容:一、奠定国基(1644一t68S)(一)清朝在中原统治的确立(二)平定三藩之乱(三)统一台湾二、康乾盛世(1684—1795)(一)国家大一统的完成和边疆地区管理与开发1、雅克萨战争与中俄界约2.统一漠北3.平准大业的完成4.土尔扈特部万里归国5.西藏地区行政体制改革6.边疆地区管理机构和民族统治政策(二)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强化和完备1.国家中枢机构的嬗变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驭3.《大清律例》和司法制度4.八旗和绿营5.强化思想控制(三)传统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1.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2.农业的高度发展3.发达的手工业4.商业的发展与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四)对外贸易的发展1.清初海禁的解除2.中俄陆路贸易3.从四口通商到广州单口通商4.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三、嘉道中衰(1796一—1840)(—)人口压力加剧(学生自学)(二)通货膨胀的严峻挑战(三)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四)连绵不断的反清起义(五)英国等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迫近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史》赵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中国历史》第三编成崇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一、二册) 人民出版杜1980年1984年版4.[台湾]肖一山《清代通史》(上、中、下)5.姜守鹏《明清社会经济结构》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7.《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复习思考题:l、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经过和清朝对台湾的统—与管辖2、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哪些发展和特点?3、康熙帝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所做的贡献4、简述清对西藏地区加强管辖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