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美学范畴几个问题的甄别

关于美学范畴几个问题的甄别

2002年9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VOL.18,NO.3第18卷第3期JOURNAL OF NANJI NG XIAOZH UANG COLLEGE Sep,2002关于美学范畴几个问题的甄别莫先武(南京晓庄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摘 要] 美学范畴的探讨是认识美的本质的重要途径。

这个领域分歧很多,却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充分的重视。

本文试图通过范畴的哲学界定,区别美的范畴、审美范畴与美学范畴,揭示它们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丑的美学归属。

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识在不断进步,美学范畴也自然随之发展;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我国学者在美学基本范畴认识及概念表述上存在着分歧,笔者这里也作了一些具体评价。

[关键词] 范畴;美学范畴;丑[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7902(2002)03 0063 07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一直是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美的本质在哲学层次的思考,几乎贯穿于中外美学史的历次争鸣之中,如古希腊柏拉图大希庇阿斯!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的本质的对话,解放后朱光潜先生与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吕荧等人关于美的主观论、客观论的争论,当前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等探讨。

正是在历次争鸣中,人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才不断发展。

学者们在努力探讨美的本质的同时,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范畴体系。

其实,美学范畴之探讨不可或缺。

任何一门科学,实际都是一种范畴的理论体系。

因此,要建构科学的美学理论,就必须从美学诸范畴及相互关系入手。

形成科学的美学范畴体系,是美学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一,对美学范畴的研讨,则是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不可或缺的条件。

然而,美学家们还是在其著作中勾勒出了自己的范畴框架。

通过这些框架,我们可以发现,美学研究中∀范畴#的界定及其具体内容存在很大歧义,甚至有人将这里的∀范畴#与日常生活中的∀范畴#混为一谈,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因此,我们要认真认识美学范畴的内涵及其内容,首先要对几个问题作出甄别。

一、美的范畴、审美范畴与美学范畴美学研究中对于范畴虽然争论不多,但分歧还是非常明显的,这首先表现在概念的表述上。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普遍本质的认识,概念的认识的差异性反映出美学家们对美学学科尤其是美的本质认识的分歧,也折射出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程度。

[收稿日期] 2002 04 10[作者简介] 莫先武(1975 ),男,南京晓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文艺理论硕士研究生.目前,美学中的范畴有三种:美的范畴、审美范畴和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与审美范畴的分歧,主要是学者们对美学学科名称认识不同造成的。

现代意义上的∀美学#学科是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建。

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很丰富,但并没有形成独立意义上的∀美学#,美学一词首先由于王国维从日本引进,以后为朱光潜先生沿用。

后来有的学者对这一名称提出了异议,认为用审美学或审美理论更恰当,∀%%是为着全书讨论内容与书名的一致,以及行文的方便,故称为审美理论。

#并指出,∀朱光潜虽曾沿用&美学∋这一习惯称谓,但在涉及具体范畴时,又不得不改用&审美∋的说法#。

[1]李泽厚也说:∀如果用准确的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但约定俗成,现在也难以再去&正名∋了。

#[2]他们主张用∀审美学#或∀审美理论#取代∀美学#。

那么,美学学科名称分歧的原因何在呢?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学科名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对美学研究对象认识的差异。

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人们已不再仅仅从主体或客体中去寻找美,而从动态的审美过程、从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中寻找美。

认为∀以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为核心#,∀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对象,会使得美学研究的内容无比丰富#[3]。

但是,∀审美#只是抽象的或具体的审美过程,并不能囊括美学的所有内容,它的外延要比∀美学#狭隘得多。

换言之,审美过程也只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领域而已。

∀审美学#看似拓宽了美学的研究领域,其实局囿了美学研究;而美学这个名称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就是说与∀美#有关的一切现象与内容都可以纳入其中。

因此,美学要比审美的范围大得多。

审美除了作为∀审美学#这个涵义外,还表示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之意。

从这个角度来说,审美又是美学的一个子范畴,即它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审美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狭义审美就是指主体由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出发,直至获得∀美#的过程;它既强调审美是一个过程,也强调要得到美这个经验。

广义审美更强调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观照过程,而其结果既可以是美也可以是丑,亦或非美非丑、亦美亦丑。

美学中使用时往往取其广义。

万里诺夫讲到∀审美#与∀美#时说:∀审美大于美,美只是一种审美现象,一切美都是审美现象,但并非所有审美现象都是美的。

现实现象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审美属性,它们在相应的各种范畴 丑、崇高、卑贱、悲和喜中反映出来%%#朱光潜说:∀审美,是总的范畴,即美学最广泛的和最基本的范畴%%#[4]他们正是取审美之广义。

也正是从广义审美出发,才衍生出∀审美学#之意。

因此,审美要比美广泛,审美除了美这个范畴外,还有丑及审美心态、审美心理、审美境界等范畴。

因此,美的范畴是对∀美#的某方面属性的概括与抽象,审美范畴是对∀审美#的某方面属性的概括与抽象,美学范畴则对∀美学#学科中基本内容的概括与抽象。

美、审美、美学的范畴并不相同,绝不可把它们混为一谈。

美学有容乃大,除了审美这个范畴之外,它的基本范畴还有美、丑、美感等。

它比美的范畴与审美范畴要广泛很多;美是审美的结果之一,而审美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方面,美的范围小于审美范畴;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右图表示:当前学术界一些争论正是由于混同了这三个概念。

只有把美的范畴与审美范畴、美学范畴区别开来,才能在基本概念表述一致的前提下对美学范畴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探讨。

二、美的范畴不是美的类型、美的范围有的学者在其著作中,一会儿说∀范畴是一门学科中反映事物的选择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一会儿又说美的范畴是∀美的事物的具体表现形态#∀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类别[5]。

那么,美的范畴是否就是美的类型或美的范围呢?这里的范畴是作为哲学层次提出的,∀是反映事物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6]哲学的范畴是反映整个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本质的联系和规律的基本概念,是客观事物间最普遍的关系的反映。

客观世界好比一个大集合,人们在反复实践中逐渐认识了某个或某些元素 事物的本质,于是就用一个范畴来表示自己对其认识的一个小阶段。

所以,∀范畴#属于意识的领域,是贯穿于某门学科理论思维的最一般、最本质的概念,是实践的∀结晶#,是认识的支点。

各门具体学科都有它特有的一系列范畴,如物理学的质量、力、排斥等,同样,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有一系列的范畴,美的范畴是人们对美的最一般、最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认识程度与阶段。

但是,∀范畴#除了有哲学层次的内涵外,在实际生活中还有∀类型、范围#的意思。

那么,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人们对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把具体事物抽象成概念的过程。

要真正认识美这个概念,必须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理解。

美的范畴反映了∀美#的本质属性,即美的∀内涵#;实际生活中的∀类型#则是美的∀外延#,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即美的具体对象范围。

前者重在反映美的本质,后者重在揭示美的对象范围即外化对象。

换言之,后者是前者在生活中的具体化,前者是对后者的本质抽象。

在美学研究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把本质意义上的美的范畴与美的范围、美的类型区别开来。

混淆了美的范畴与美的范围、美的类型,就不能对美的范畴作出准确的把握,不能真正认识美的本质。

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对美的范畴的认识是一个同步的过程。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既要重视哲学层次的思索,同时还要完善美的范畴体系。

两者是认识美的本质的同一过程,不可偏废。

对美的范畴的认识,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束之高阁,而首要的是要把它与美的范围、美的类型区别开来。

三、美的范畴与美的形态学者们一般把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划为∀美的形态#或∀审美形态#,把崇高与优美(或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悲剧与喜剧(或悲剧性与喜剧性、悲与喜)等作为美的范畴。

但是,美的形态与美的范畴是什么关系没有指出。

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一方面,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另一方面,又可以分为崇高、悲、滑稽(喜)、优美等等#,∀如果把崇高等视为美的不同的形态,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视为美的不同的范畴,也同样是可以的#[8],把美的形态与美的范畴混同起来。

更有学者否认美的范畴存在,认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美的存在领域#,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视为美的形态,说∀优美是与崇高相对的一种美的表现形态#,悲剧∀是美的一种独特的形态#,喜剧也是∀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这实际上取消了美的范畴。

混同美的范畴与美的形态或取消美的范畴,不利于美的范畴的发展,不利于我国传统的美的范畴理论的批判继承,也不利于西方美学理论的引进吸收。

美的范畴与美的形态并不是同等的概念。

与美的范畴形成过程一样,美的形态(或审美形态,下同)的形成过程与美的本质认识是同步的过程。

历史上对美的探索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客观入手,认为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客观存在于对象之中,人们得到美,是因为发现了对象存在的美的属性。

∀辩证的的客观论首先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精神、思维)而存在的,是属于物质存在的范畴的#[9]。

∀我们认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

#[10]另一个角度是从人的主观心灵去寻找美,认为美在于人的心灵(休谟)、美是理念(黑格尔)、美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克罗齐),∀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11]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人们在美的探求历史进程中的一种误解。

他们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物,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因此,自然中存在的美、自然物中的美的属性称之为自然美,同样也得出了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概念;或认为当人们把主观的美的理念、美的形式移注到自然、社会、艺术等的不同的对象中去,分别产生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

今天看来,这样的认识有很多偏颇之处,但古人们已经认识到审美对象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

美的范畴是对美某个或某些方面所作的概括与抽象,从内涵上提示美的本质属性;同时,美这个概念也必然有它的外延,∀具有这些本质属性#的事物,即美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