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的护理常规
牙龈癌(carcinoma of the gingiva)在口腔鳞癌构成比中居第二或三位。
如将上牙龈与下牙龈分开计算,则下牙龈癌居第三位,上牙龈居第五位。
下牙龈癌较上牙龈癌为多见。
男性多于女性.
【护理评估】
1.健康史护士应询问病人发病时间,发病前的健康状况,口腔卫生习惯,有无不良牙体或义齿修复;有无癌前病损存在;饮食习惯,有无烟酒嗜好,是否长期喜食辣刺激性食物;了解病人就诊和治疗情况;并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和生活环境,婚姻和生育情况等问题;了解病人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发生的病史等。
2.身体状况
2.1症状:牙龈疼痛、出牙松动、张口困难等。
2.2体征:下牙龈癌可转移至患侧下颌下及颏下淋巴结,再转移到颈深上淋巴结;上牙龈癌则转移到患侧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
3.辅助检查X线检查、CT和MRI、放射性核素检查、活组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
4.心理-社会状况牙龈癌病人心理表现与舌癌相似。
由于手术将对病人的面容及生理功能造成破坏,常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如上颌骨切除可使病人面部塌陷,双侧不对称;下颌骨切除后使颌骨偏斜或畸形,病人的语言功能、咀嚼功能和吞咽功能均会骤然降低或基本丧失,这将极大地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交往,对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病人常常悲观厌世,甚至自杀。
【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焦虑与被诊断为癌症和缺乏治疗和预后的知识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与手术后全麻未醒,分泌物误吸;舌后坠有关。
3.潜在并发症:伤口出血。
4.自我形象紊乱与颌骨切除后导致面部组织缺损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手术创伤致张开受限、咀嚼困难有关。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参考舌癌病人的术前护理措施。
2.术后护理:
2.1参考舌癌病人的术后护理措施2.1-2.9。
2.2上颌骨切除口内植皮者,应注意观察包扎的碘仿纱布有无脱落;一般于术后一周拆除上唇、皮肤的缝线,10~12天拆除口内植皮处的缝线。
下颌骨切除后有颌间结扎者维持4-6周后换用斜面导板,并维持半年以上。
上颌骨切除者,待创口初步愈合应及早进行张口训练,及时进行义颌修复。
2.3眶内容物摘除或作单眼包扎的病人,应了解其精神状态及年龄,以决定其安全需要;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伸手能拿到的地方;保持周围无障碍物;加强生活护理,随时关心病人的需要。
2.4作下颌骨同期植骨的病人按以下护理进行:
2.4.1术后采用鼻饲流质方式进食,待伤口完全愈合后改为口腔进食,以防感染伤口。
2.4.2部分病人需作颌间结扎固定,应注意结扎丝有无松动,并观察病人呼吸是否通畅等情况。
2.4.3采用肋骨、肋软骨移植者,应观察有无皮下气肿及胸闷、气急等气胸的征象;取骨处用腹带加压包扎;病人咳嗽时用手护住伤口,以防伤口裂口。
2.4.4采用髂骨移植的病人,供骨区用沙袋压迫3—4天,防止出血;可采用负压引流的方式,保持供骨区分泌物引流通畅,防止感染发生;病人需卧床休息7~10天;鼓励病人咳嗽,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4.5采用腓骨游离组织瓣移植病人的护理:全麻清醒后取半卧位,下肢抬高,膝屈曲,足居中立位。
密切观察供骨肢体远端足背皮肤的湿度、温度、足背动脉搏动、足趾血循环状况、小腿的移动功能、脚趾运动功能及小腿、足背的感觉功能。
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卧床期间,鼓励病人适当活动脚趾及伸展下肢;一周后练习拄杖持轻物,10~12天后练习行走;当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时,护理人员或家属应在旁协助并给予鼓励,以增加病人的信心。
【健康指导】
1.引导病人正确对待面部外观的改变,鼓励病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2.介绍有关术后恢复的知识,及早进行义颌修复,以恢复正常的语言及进食功能;下颌骨植骨后,若恢复正常,6个月后可作牙列修复;供骨区恢复顺利并
配合理疗,年轻人在术后2周、老年人在术后3周可负重,但要循序渐进;坚持膝、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护理评价】
通过治疗和护理计划的实施,评价病人是否能够达到:
1.认识的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自我控制。
2.呼吸道通畅。
3.伤口愈合良好,无出血和感染发生。
4.正视颌面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表现出积极的适应行为。
5.进食满足机体需要,无营养不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