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信息经济测度与理论

波拉特将社会劳动者分为三大类:信息劳动者、非信息劳动者和复合劳动 者。
他认为,为满足个人、厂商与政府对信息的需要,社会出现以提供或生产 信息为中心的职业劳动者,即信息劳动者。
知识生产与发明者 知识分配者 市场调查和管理人员 信息处理工作者 信息机械操作者
科学、技术工作者 私人信息服务提供者 电子计算机专家 金融保险业专家 教育人员 公共信息提供者
知识生产者是那些创造新信息的创造者,他们 “虽然利用来自于他人的丰富的信息贮存,并在 其中增加许多自身的创造天才和想象力,但是, 他们能够发现某个已经接受的事物与其信息交流 获得的事物之间的仅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从 而形成新的知识或信息。
知识产业层次
1. 教育 2. 研究与开发(R&D) 3. 通讯媒介 4. 信息设备 5. 信息服务
9.1.3 知识职业
1. 教师 2. 科学家 3. 出版商 4. 计算机工程师 5. 证券经纪人
9.1.4 评论
马克卢普的著作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宏观信息经济学著作。
肯尼思·鲍尔丁:“知识产业这个概念所具有的 能量,足以将传统的经济学炸飞到九霄云外”。
批评:
1. 大学教育能否划到“知识产业”?
2. 知识存在三种形式
✓ 凝固在物质形态中的人类智慧 ✓ 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 ✓ 在专利形式下被一定的生产者占
有而形成有限的技术垄断,或者 公共财货形式被个人或集团使用
3. 资本的三种形式
✓ 物质的或具体的资本形式 ✓ 人力资本形式 ✓ 非物质和非人力资本形式
9.1.2 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一词最早由马克卢普(1962)提出。
这种工作思路决定了他需要使用最终需求法测度美国知识产业的生 产与分配过程。具体公式为:
GNP=C+G+I+(X-M)
C代表消费,即消费者(或个人)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 马克卢普经常对该项增加某些估算值;
G代表政府采购,即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 I代表投资,即厂商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与消费量,或者说, 代表企业、组织和政府对固定资产和物质储备的总投资; (X-M)表示出口净额。 X代表出口额,即在国外的产品和服务销 售额;M代表进口额,即从国外购进的产品和服务销售额。
+
对GNP的贡献
-
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分支测度表
知识产业分支 价值(百万美元) 构成比例(%) 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教育
60,194
44.1
12.6
研究与开发 10,990
8.1
2.3
通讯媒介 38,369
28.1
8.0
信息设备
8,922
6.5
1.9
信息服务 17,961
13.2
3.8
知识生产总量 136,436
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摄影家、广告制作者、广播电 视播音员等
统计调查员、走访员、公共事业检计员、测量员、核算统计 员、检查员、鉴定员
购买者调研员、销售方调研员、广告代理人、推销员、销售 代理员
行政官员与企业经营者,作业管理者(包括:事务管理员、邮 政管理员、车辆管理人员、航空管制员、生产管理员等
实际的信息经济测度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活动定 义,要比上述狭义定义要广泛得多,前者不仅 包括用于处理、使用和传播信息的全部人力、 机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与这些信息活 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设施或设备,如以信息活动 为目的电话、印刷机械、管理人员、程序员等。
信息资本是对与信息生产与服务相关的各种信息设施和 设备的投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本被用于满足厂商或个 人对信息的需求,如打字机、计算器、复印机、终端设 备、电子计算机、电话或传真机,甚至微波天线、卫星 接收装置等。
of Documents/U.S.
波拉特方法的要点:
1. 首先对“信息活动”给出一个合理、具有经济意义且可以定 量化的定义。
2. 信息活动所耗资源的分类:信息资本和信息劳动。 3. 以信息活动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在市场上出售为判定标准,将
国民经济中信息部门划分为两部分: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 息部门。 4. 第一信息部门的测算:采用测算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 最终需求法和增殖法。 5. 第二信息部门的测算:用该部门的劳动者收入和信息机器设 备的折旧之和。 6. 信息职业分类。 7. 创立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产业分类法。
他认为,知识产业是或者为自身所消费,或者为 他人所消费而生产知识,或从事信息服务和生产 信息产品的组织或机构,如厂商、机构、组织或 部门,甚至可能是个人或家庭。
信息产品指以生产、传播或接收知识为主要目 的(或功能)的有形产品,如记录纸、报纸、期 刊、图书、唱片、磁带、办公用品和信息设备;
信息设备指以生产、传播和接收知识为目的 (或功能),或以信息服务为目标的机械、器具、 装置和设施。
100.0
28.5
资料来源: 马克卢普(1962)
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收入来源测度表
知识产业收入来源
政府 企业 消费者 总计
价值(百万美元) 百 分 比
37,968 42,198 56,270 136,436
27.8 30.9 41.3 100.0
资料来源: 马克卢普(1962)
1954~1958年美国知识职业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2. “知识”概念范畴具有模糊性。
第二节 波拉特信息经济论
1977年,美国商业部出版了九卷本《信息经济:定义与测 度》,作者是马克·波拉特。
Marc U.Porat, The Information Economy: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9 vols. (Washington, DC: U.S. Superintendent
结论
第一,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已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28.5%,其中,知识生产的44.1%来源于教育部门。
第二,在1947~1958年期间的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知 识产业按10.6%的综合增长率扩展,即知识生产的增长率 是其他生产部门的平均增长率的2.5倍。
第三,1958年美国从事知识生产的劳动力已占总就业人 数的31.6%。如果将所有已工作年龄的全日制学生计算在 内,该数值则达到42.8%。马克卢普据此认为,美国知识 产业正在成为美国经济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它们正以较工 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快得多的速度发展和扩大。
其次,与这三方面贮存场所相对应的资本也就获 得了三种具体形式。具体的或物质的有形资本; 人力资本;非物质、非人力的无形资本。
最后,无形资本一旦与社会生产过程相结合,也 就产生了一种新的产业形式──知识产业。
知识的分类
1. 五个层次
✓ 实用知识 ✓ 学术知识 ✓ 闲谈与消遣知识 ✓ 精神知识 ✓ 不需要的知识
9.2.1 波拉特测度体系
波拉特认为,信息经济理论目标之一是探讨信息商品及服 务的生产、处理和流通所创造的财富在美国国民财富中占 有多大的比重,从而分析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未来发展 趋势。
分析步骤由三步组成:
首先,明确基本概念,为理论分析的量化奠定基础; 其次,从市场角度,按信息市场的供给关系,或信息市场中的生产与消费
电报员、电话员、电话修理员、电话架设员、广播操作员、 广播电视修理员
波拉特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 的各个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分类体系。其 识别的标准是根据各种经济活动与信息的形态转换的相关度 而确定的。
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或服务,参与市场交换的厂商部门, 称为“一级信息部门(PIS,primary information sector)”。
知识职业分支
教育 研究与发展 通讯媒介 信息设备 信息服务
收入的平均增长率
13.95 18.38 6.33 22.16 7.96
资料来源: 马克卢普(1962)
测度体系
现有统计体系和可得数据的不完备性(相对于信息经济测度而言), 使马克卢普不得不做这样一项繁琐的工作,即将知识产业逐个从统计体 系中挑选出来,然而逐个进行测算和平衡。
关系分析信息经济结构; 最后,按市场与非市场性质区分不同类型信息活动,从而建立起可操作的
测度体系。
(1) 基本概念:
信息就是组织化的、可传递的数据。
信息活动是指与消耗在生产、处理和分配信 息商品及服务过程中所有资源相关的经济活动。 或者说,在信息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处理与分 配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中都包含有信息活 动。
从马克卢普知识产业研究逻辑过程中,我们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微观信息经济 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以讨论信息技术不确定性为中心的宏观信息经济学,只是以讨论市场不确定 性为核心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在研究逻辑上扩展的结果。
马克卢普的分析逻辑是:
首先,知识有三个贮存场所。经过研究与开发获 得的技术规范而专门制造出来的特殊的物质或机 器内,如计算机硬件;技术劳动者身上;无形的 传播媒介中,者
弗里兹·马克卢普。1958年开始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研 究,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马 克卢普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
马克卢普一生出版了20多部著作。
1980-1983年他出版《知识:它的创造、传播与经济意义》 (Knowledge: Its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著作三部:
各类秘书、文书管理人员、通信办事员、信息投递员、统计 办事员、记录员、检查员、注册员、收发员、铁路乘务 员
银行窗口职员、核算办事员、账簿员、现金出纳员、打字员、 销售事务人员、持有政府执照的人员、放射线技师
速记员、复印机操作员、装订员、排字员、制版工、印刷工
账簿核算操作员、计算机操作员、数据处理机修理员、办公 机器保管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