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经济学重点总结

信息经济学重点总结

1.信息经济形成的时间1、几种观点:(1)马费成等: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

(2)金建等:20世纪中后期至70年代。

主要标志是经济活动中一半以上与信息活动有关。

(3)吴康生等(《当代社会的基础——信息技术》):1978年的能源消耗拐点现象。

基本观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2.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一)劳动者(二)企业引起企业竞争手段变化;对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向知识型方向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采取新的管理手段;(三)产业结构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升级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信息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信息经济发展依托的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它创造的潜在市场;信息经济的成长发展与运行需要传统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信息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源2、信息技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技术3、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所占的比重--信息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4、信息产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在总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信息经济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5、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4、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内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历程1)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89年)2)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深化阶段(1989年至今)国外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1)、信息经济学形成阶段(1959——1969年)2)、信息经济学初步发展阶段(1970——1978年)3)、信息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5.各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一)美国1、马尔萨克1959年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分布有差别的问题。

提出了研究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课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一词,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

以后研究了最优信息系统的评价和选择问题2、斯蒂格勒()1961发表“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与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

之后提出了信息搜寻理论,在1977年指明,应当用不完全信息假设来替代完全信息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198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3、马克卢普(F. Machlup )1962年出版《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

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的经济特征与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该书在美国流行了十年,先后被译成俄、日、法、德、意大利和西班牙版,被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1980——1983扩展上述专着,出版《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其中第一卷为《知识与知识生产》。

未完而卒。

4、马歇尔.约维兹以广义信息系统为依托,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流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具有经济意义的信息量、信息效率、信息价值的测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几个实际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提出的测度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并以《决策过程信息流分析》为总题目,发表了5篇颇有价值的论文。

贡献:描述和揭示了信息对人类决策和选择活动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并定量描述了信息量、信息价值、决策效益、决策效果等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三人联袂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8、肯尼斯.阿罗把信息同经济行为、经济分析、风险转移结合起来,对信息的特性、成本以及信息在经济中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1984年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

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9、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后工业社会论》,将信息经济作为“下一代经济”看待,认为西方国家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信息经济学应取代传统经济学。

10、波拉特早年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师从马克卢普,马克卢普的研究方法和《后工业社会论》对其影响很大。

1977年出版《信息经济》,第一卷为《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其中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影响着世界各国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研究。

研究重点将在以下方面——马费成1、丰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2、充实、拓展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1)信息经济效益分析将作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范畴(2)研究信息的供给与需求(3)信息产业分析(4)从宏观整体上研究信息经济总量和信息经济结构3、采用现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除经济学传统方法外,还要广泛采用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情报学、计算机方法论、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及其有机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信息经济在未来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乌家培信息经济学研究紧跟国际步伐发展的六大拓展领域——赖茂生三、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1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 2 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3信息公共物品原理4信息商品原理5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3.1.1 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的主要内容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是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观点。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市场参与者一般情况下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信息,同时,市场参与者拥有的信息也是有差异的,这种信息存在规律称为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

1、信息的不完全性在经济活动中,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全部信息的信息状态称为信息不完全,这种状态下的信息称为不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掌握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知识。

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完全状态是不存在2、信息的非对称性经济活动中,在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一方不了解另一方具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这种信息状态称为信息非对称,这种状态下的信息称为非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双方中,对应的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是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造成的。

信息不完全的原因:(1)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2)信息的滞后性的限制;3)掌握和使用信息是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费用的,必须要考虑由此而得到的效益。

信息不完全导致价格不能灵敏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不能灵敏地随着价格的指导而发生变化,市场出现失灵现象。

3.1.2 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的应用范围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主要应用于“微观信息经济学”或“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中,如应用于逆向选择、机制设计、合约与道德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确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2.1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的主要内容信息可以由多人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占有和使用,而不改变其价值及性质,并且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在原有信息基础上产生新的信息,信息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

信息的共享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同一信息可以为许多人所共享;二是同一信息可以为不同时期的人所共享。

信息的再生性是指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可以产生新的信息。

3.2.2 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的应用范围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的应用范围及其广泛,既应用在以信息为要素的经济活动中,如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信息商品市场、信息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也应用在以信息活动为对象的经济分析中,如信息产业与信息化、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3.1 信息公共物品原理的主要内容信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信息属于公共物品,信息的这种经济现象称为信息公共物品原理。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它与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区别在于,公共物品可以同时给一系列使用者提供利益,而私人物品只能为单个使用者提供利益。

信息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类。

纯公共物品信息和准公共物品信息的比较分类纯公共物品信息准公共物品信息特点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受益的非竞争性不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一般意义上讲,信息具有纯粹的公共物品的特性。

第一,信息具有非竞争性。

信息的共享性决定了信息可以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第二,信息又具有非排他性。

单个人对信息的利用并不影响其他人的同样消费,个体对信息的利用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总和,同时,信息具有高的首稿成本和低的边际成本,使得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指望“搭便车”,排斥“免费乘车”的行为十分困难,或者说排他的费用是昂贵的。

但是,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上述特点,因而不属于纯粹的公共物品,而属于准公共物品。

存在两种情况使得信息属于准公共物品。

一种情况是,信息只具有非竞争性,但不具有非排他性。

信息的消费一般都会需要花费某一合理的成本,这一成本即可排除某些人对该信息的消费或受益,因此,信息一般都不具有非排他性。

如有线电视节目另一种情况是,信息只具有非排他性,但不具有非竞争性。

信息会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出现拥挤的现象,导致信息提供给每个消费者的获益下降。

如大学校园网。

对公共物品的特征判断主要集中于非竞争性的研究上非竞争性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3.3.2 信息公共物品原理的应用范围信息公共物品原理主要为信息商品的生产与定价、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4.1 信息商品原理的主要内容信息是商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与一般的物质商品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信息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商品原理。

商品的三个条件:是劳动产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是用来交换的。

信息商品是指用来交换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信息产品。

信息商品类型1.信息商品按照加工的深度不同可以分为一次信息商品、二次信息商品和三次信息商品。

信息商品按照载体不同可分为有形的信息商品和无形的信息商品。

2、信息商品的特征非物质性累积性和再生性消费无损耗性非占有性3.5.1 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的主要内容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随着投入的持续增加,获得的收入的增长是不断扩大的,信息产业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

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形成的因素:1信息资源的共享性2信息产业的成本构成3信息产业的外部性4信息产业学习效应5其它因素3.5.2 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的应用范围物质依赖型经济主要服从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知识依赖型经济,特别是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则发挥着重要作用。

信息产业的边际收益递增原理主要为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章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不确定性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1921)对不确定性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

不确定性概念导致20世纪经济学五个主要流派或知识的诞生:不确定性经济学、合理预期学派(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