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

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

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

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

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

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

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

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

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

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

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

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

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

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型发展和文化复兴等任务,大同未来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国家新型能源基地与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京津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到2030年,大同中心城市的城镇人口为180-200万,都市区城镇人口约270万。

四、复兴大同的空间发展战略
3.1 拓展交通通道,构筑首都经济圈西部交通枢纽
拓展联动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大通道,积极参与首都经济圈的交通运输分工,将大同建设成为首都经济圈向西辐射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通过建立联动京津冀沿海港区和晋陕蒙能源基地的铁路与高速公路大通道,使大同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建设新型循环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方面有了更大发展机遇;同时,通过航空、客运专线加强与北京、太原、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的联动,为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更多机会;此外进一步扩充煤炭与电力能源外运通道,减少这些通道对城市的干扰。

通过以上大通道的建设,有效整合交通运输资源,使大同从通过式城市向交通枢纽型城市转变,将为太原的多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构筑区域都市,整合新产业基地与多元功能区
在都市区层面形成以大同中心城市为核心,外围6个郊区县组团的“1+6+X”都市区格局,其中“X”为若干产业基地与文化旅游产业区,并建立一小时交通圈。

通过都市区有效整合各类生产与消费要素资源,推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大同东侧的阳高县、南郊区的塔山建设两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区老工业企业和煤炭产业的外迁与整合;在中心城区依托经开区和装备制造业园区加快新产业的聚集,并引导货运铁路在区域的重新布局;在大同东南的浑源县、北部的新荣区,依托北岳恒山、桑干河、长城、农牧基地打造特色旅游区,同时在中心城区建设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3.3 提升中心城市,推动古城文化复兴与矿区更新
在中心城市形成“双城两轴”的发展框架,加强产业、文化、服务业的分区有序聚集。

“双城”分别为古城与御东新区构成的主中心城区,由矿区整合南郊区形成的副中心城区。

“双轴”分别为联动云冈、古城、御东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轴,一条为串联矿区、御东新区(包括大同经开区)的城市拓展轴。

主城中的御东新区主要发展制造业、市级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新客货运枢纽,成为疏解古城,带动矿区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古城与云冈石窟的文化遗产保护,统一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展示、文化创意、商业娱乐、休闲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文化城区。

以大同城墙和重要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修缮,形成“十字+环形”的文化主题功能区。

同时加大对矿区的整体人居环境的改造,主要通过道路系统整治,棚户区集中建设区的配套功能完善,新区级商业服务中心的建设,矿山小流域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点整治,来切实落实民生工程。

此外,考虑到大同既有铁路线网对城市分割干扰的影响,将大同-太原,大同-北京客运专线、京包线、北同蒲线和运煤专线有序整合,并向东部和南部地区调整;随着对外交通职能的弱化和矿区煤炭资源的枯竭,将原有铁路线和矿区支线改造为城市组团间的轨道交通线,有力支持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和人居环境品质改善。

图秦以来的都城分布
大同都市区空间发展结构与产业布局图
图大同区位分析图
图大同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大同古城保护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