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研究进展

微生物研究进展

Page 4
抑制细菌运动的机制
德国汉诺威医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细菌上附有的 名为“鞭毛蛋白”的丝状物相当于细菌运动的发 动机。很多细菌能依靠菌体上的几根细长丝状物 在动物体液中定向游动,从而抵达营养丰富的地 方。德国和瑞士科研人员最近利用大肠杆菌做实 验时发现了抑制这种移动方式的机制。研究人员 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控制细菌感染的药物研究。
Page 5
细菌电子传递机制
科学家通过对一种生活在岩石上的名为Shewanella 的细菌进行研究,搞清了生物体如何用微电流轰击矿 物从而转化 电 子 。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制出能够产生电 流的新型燃料电池,以及更好的环境清洁技术,甚至 有可能开发出新一代的有机材料。Shewanella利用 了位于其表面的一种功能类似于连接细菌内部和外部 的电线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名为十倍血红素C类细 胞色素,它能够与岩石分子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细胞 膜——这种结构通常只起到绝缘体的作用——将电子 传送出去。
Page 6
Science:沙门氏菌感染细胞机制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沙门氏菌在感染细胞时采 取了严格的“三步走”战略,这一发现有助研发 针对沙门氏菌的新药物。沙门氏菌导致的沙门氏 菌病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污染食物传播的疾病。患 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恶心、腹痛、呕吐、腹 泻、发热等。研究人员希望,在探明沙门氏菌感 染目标细胞的机制后,可以研发出更有效的药物 或疫苗。
Page 10
微生物的应用
农业单生击添产加
医药卫生
单击添
工业生产
单击添加
基础研究
农业生产
是将某些有益微 生物经大量人工 培养制成的生物 肥料,其原理是 利用微生物的生 命活动 。 改善作 物的营养条件, 提高作物产量
微生物杀虫剂 微生物杀菌剂 微生物除草剂 微生物杀鼠剂
微生物植物生 长调节剂
Page 7
变异病毒源于杂交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称,鸟类禽流感病毒和人 类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杂交和相互作用有可能产生一种高致病 性流感病毒,其传染能力甚至与H1N1病毒无异。但在此之 前,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的杂交病毒的毒性都小于亲本 病毒。新研究称,在H5N1病毒和H1N1病毒同时暴露的情况 下,两种病毒极有可能杂交产生更具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新病 毒,而且这种新病毒极有可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数据表明, 在H5病毒和大流行的H1N1病毒间极有可能发生重组,从而 产生出一种更具传染性的H5N1病毒。
近年研究应用进展
讲 解: 叶 纯 资料收集:郭殷宏 余志辉
李彦励 向 黎
微生物新种类的发现
微生物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微生物应用的发展
Page 2
微生物新种类的发现
日前来自法国地中海(University of the Mediterranean)的迪迪 埃·拉乌尔特(Didier Raoult)和 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一种胡椒病毒很 有可能感染人类,以致人类生病。 这表明首个人类可能被感染的植物 病毒将发现。打破一直以来,人们 始终认为植物病毒并不会感染动物, 反之动物病毒也不可能感染植物 的 理论
生活垃圾堆肥 微生物对重金 属的吸附 废水的微生物 处理研究
Page 12
医药卫生
微生物对于医药卫生是两个方面 &各
种抗生素的发现与广泛的临床应用。随着医药科 学的飞速发展,对微生物刺激代谢产物的不断研 究,人们发现微生物的产物含有抗感染、抗肿瘤 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使医药科学对微生物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几乎大部分疾病由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引起。 感冒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结核病 痢疾 艾 滋病 疟疾 肝炎麻疹 细菌性脑膜炎 百日咳 阿米巴痢疾 狂犬病 黄热病 非洲睡眠病
Page 13
寻找有效的大肠杆菌疫苗
大肠杆菌是人类消化道中的一种常见定居者,尽管大多数 感染是温和的,致病菌株占了尿道感染病例的80%以上, 而且是新生儿脑膜炎和血液中毒的第二大病因。大肠杆菌 菌株的遗传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这妨碍了研发大肠杆菌疫 苗的传统方法。
Science:prM抗体加重登革热病症状
Page 9
微生物生理功能工程技术
微生物生理功能工程将微生物生理学、系统生物 学、合成生物学的相关理论与工程方法结合起来, 来改善宿主菌的生理功能或导入新的目标生理功 能。利用这一技术改造的菌株,将有可能满足多 元化的工业需求,特别是满足新兴生物燃料 、 生 物基化学品种和生物材料发展的需求近十年来, 代谢工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菌种改造,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Page 8
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藻类细胞趋光性机理研究及其显微操作技术进展
趋光性运动是指某些微生物为到达适于自身生长的最佳光环境 所做的趋向性运动,多数藻类具有明显的趋光性行为.由于趋光 性的过程涉及复杂的生物学、物理学和光化学内容,所以对藻 类细胞趋光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微-纳米技术 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藻类细胞趋光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文中对藻类细胞趋光性功能体及其光响应和光动力特性的研究 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显微视觉研究中的显微跟踪技术与控制技 术的新成果.结合作者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细胞趋 光性与细胞光合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的内部联系,提出细胞趋光 性机理的研究方向,并指出利用趋光性调控的细胞运动在生物 学、医学、微装配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日本和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一部 分DNA最早来自于一种 RNA病毒——博尔纳病毒. 据Feschotte介绍,这种来 源于病毒的DNA可能是引 起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也 可能导致如精神分裂症之类 的精神疾病。
Page 3
无光无氧下可分解甲烷细菌发现
欧洲科学家发现,细菌能够在无光照的情况下用 自己制造的氧气来分解甲烷气体。该发现表明在 此前认为地球上最早的产氧光养生物是海藻和蓝 藻出现之前细菌就已开始制造氧气,补上了地球 演化过程中“缺失的一环”。同时,由于亚硝酸 盐通过化肥的使用而在淡水农业土壤中大量存在, 新的研究结果也可为肥料在甲烷循环中的利用提 供契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