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第一章【教育】广义: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有计划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的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教育的产生和起源:法国利托尔诺——生物起源说美国孟禄——心理模仿说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原始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全民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场所社会化、教育价值实用化我国周朝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的六艺教育。
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三科(文学、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号称“自由七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社会学习化、教育一体化、信息技术现代化一般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的著作是我国的《礼记•学记》,由儒家思孟学派撰写,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要早三百年。
近代第一部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著作: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此后,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也都比较全面的描述了教育思想。
1860年,德国教育学家。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发表了《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至此,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的地位被确立了。
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教育的功能(论述或简答)一.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增长(2)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的创新,促进经济发展(3)教育影响劳动力收入分配2.教育的政治功能(论述或简答)(一)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教育是维护社会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其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
首先,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领导人才,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
其次,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社会公民以维持社会的稳定,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二)教育促进社会政治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变革也必然发生,这是社会进步的趋势。
教育对社会政治变革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通过教育的普及推进社会政治变革通过教育传播先进的思想、宣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变革(三)教育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和培养人的民主意识教育的民主化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教育有助于加快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程3.教育的文化功能(填空)教育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的社会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社会文化创新功能二.教育的个体功能个体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大方面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简答)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3.教育提升个体素质【素质】:狭义的素质是一个经典的生理学、生理学的专门术语,指人们与生俱来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结构和机能上的一系列稳定特点。
广义的素质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和功能水平,包括主体未来发展的潜能部分。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育目的的类型从制定者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和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是否落实看,可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和实际的教育目的从表现形态看,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从持有者看,可分为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教育目的必然包含两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即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部分教育目的的意义(简答)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控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P78 看书)个体本位论的观点: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的价值来实现,社会的完善要通过个人的完善才能实现,因此,教育必须培养理想的人性为主要目的。
社会本位论的观点: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
伦理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康德和赫尔巴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述或简答)p 881.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制约。
首先,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其次,个人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制约。
首先,社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个人发展的方向性。
其次,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条件制约了个人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一方面,个人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有赖于个人的发展,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方向,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个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指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策略(简答)(一)全面落实全面发展教育1.确立合理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德育】德育也称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希望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
2.深入理解全面发展教育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实施素质教育: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三)制定完备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四)努力形成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的的意识和教学目标意识第四章【教师】广义的教师是指有意识地利用某种影响使人的身心发生某种变化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指接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通过对学生施加特定影响,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主要职责的人。
教师所承担的角色(论述或简答P110 看书)(一)学生的导师和榜样(二)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三)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四)教育研究者(五)不断接受新知的学习者(六)心理医生(七)青少年的朋友教师的职业素养(P116 看书)(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结构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忠诚于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3.对待教师集体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二)教师的知识结构1.较为广博的一般知识2.较为精深的所教学科的知识3.教育科学知识(三)教师能力结构1.对教育内容的开发能力2.对教育内容的传导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教师专业化】即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究,提高专业素养,促使自己从新手型教师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简答)1.自我反省策略2.同伴互助策略3.专业引领策略学生的本质属性(简答)(一)学生是人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学生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有创造性(二)学生是迅速发展中的人学生有不同于成人的身心特点学生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怀和指导(三)学生是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制度化的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先天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和主体因素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首先,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变成现实。
其次,遗传素质本身也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的实践活动而改变。
第三,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能。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首先,人对环境的反映是有选择的。
其次,人是通过主体活动来反映环境并获得发展的。
最后,人还可以改变环境。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指由其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论述或简答)第一,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第二,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很强的选择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组织性。
第四,学校教育是专门的育人机构。
第五,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人员。
青少年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1.发展的阶段性2.发展的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互补性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之间的互补5.发展的整体性6.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简答或填空)(一)指向目标类型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二)表现形式类型1.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2.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论述或简答)P169其一,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
其二,教师应积极妥善地与学生进行交往。
第五章【课程】学习的范围和进程。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分成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的功能:标准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是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维度。
【校本课程】它特指与国家决策课程行政体制相对应的,授权学校进行课程决策、开发的一种课程管理模式。
【综合实践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第六章【教学】概括的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的意义(简答)P245(一)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