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高二期末考试化学试题1.合成氨用的H2可以CH4为原料制得:CH4(g)+H2O(g)===CO(g)+3H2(g)。

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ΔH<0 ΔS<0B.ΔH>0 ΔS<0C.ΔH<0 ΔS>0D.ΔH>0 ΔS>02SO3是工业制硫酸的一步重要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2SO2+O2催化剂加热A.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限度B.减小SO2的浓度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C.升高体系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D.1 mol SO2和足量的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1 mol SO33.在某温度下,将H2和I2各1 mol的气态混合物充入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 2(g)+I2(g)2HI(g) ΔH<0;5 min后达到平衡状态,测得c(H2)=0.9 mol·L-1,则下列结论中,不能成立的是A.平衡时H2、I2的转化率相等B.若将容器温度提高,其平衡常数K一定增大C.其他条件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少量H2,I2的转化率提高D.从反应开始至平衡的过程中,v(HI)=0.04 mol·L-1·min-1说明乙酸是弱电解质的是()4.下列性质中,不能..①醋酸钠溶液的pH 大于7②常温时,0.1mol/L 乙酸溶液的pH 约为3 ③乙酸能和碳酸钙反应放出CO 2④10 mL 1mol/L 乙酸溶液与10 mL 1mol/L 的NaOH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⑤同pH 的盐酸和乙酸分别与足量铁片反应,乙酸产生H 2多 ⑥pH=1的醋酸溶液用水稀释1000倍后,pH <4 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②③④D .③④⑤5.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 (OH -)=10-12mol/L ,则该溶液中的溶质不可能...是( ) A .HClB .NaOHC .H 2SO 4D .NH 4Cl6.已知25 ℃, 四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酸 醋酸次氯酸 碳酸 亚硫酸 电离平衡常数K a =1.75×10-5K a =4.2×10-8K a1=4.30×10-7K a2=5.61×10-11K a1=1.54×10-2K a2=1.02×10-7A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酸溶液中,pH 最大的是亚硫酸B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 3COONa 、NaClO 、Na 2CO 3和Na 2SO 3 四种溶液中,碱性最强的是Na 2CO 3C .少量CO 2通入NaClO 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O 2+H 2O+2ClO -23CO+2HClO D .醋酸与NaHSO 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H 3COOH +HSO 3-=SO 2+H 2O+CH 3COO -7.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B .0.1 mol/L Na 2CO 3溶液:c (OH -)=c (HCO 3-)+c (H +)+2c (H 2CO 3)C .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等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中: c (Na +)>c (CH 3COO -)>c (H +)>c (OH -)D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①NH 4Cl 溶液 ②(NH 4)2SO 4 溶液 ③NH 4HSO 4 溶液 ④ (NH 4)2CO3溶液中NH4+浓度的大小关系是②>④>①>③8.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铁的抗腐蚀能力比纯铁弱B.用锡焊接的铁质器件,焊接处易生锈C.将钢闸门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可防止其被腐蚀D.轮船外壳在海水中锈蚀的主要原因是发生吸氧腐蚀9.我国首创的海洋电池以铝板为负极,铂网为正极,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与的是铝反应产生电流。

电池总反应为4Al+3O2+6H2O =4Al(OH)3。

下列说法不正确...()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B.以网状的铂为正极,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C.电池工作时,电流由铝电极沿导线流向铂电极D.该电池通常只需更换铝板就可继续使用10.下列有关电化学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Zn—MnO2干电池放电时,MnO2被氧化B.图2中,铅蓄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PbO2+4H++SO42-+2e-===PbSO4+2H2OC.图3中,K分别与M、N连接,均可保护Fe电极,连接M时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图4中,在钢材上电镀铝,熔融盐中Al和Cl元素只以AlCl4-、Al2Cl7-形式存在,则阳极反应式为Al-3e-+7 AlCl4-=== 4 Al2Cl7-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每空2分,共20空)11.甲醇是人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新能源。

已知:①2H2(g)+O2(g) =2H2O(l) ΔH1=-571.8 kJ·mol-1;②CH3OH(g)+1/2O2(g)=CO2(g)+2H2(g) ΔH2=-192.9kJ·mol-1(1)甲醇蒸气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则ΔH2=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表达式)(3)H2(g)的燃烧热为12.I.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1所示:(1)若以A点表示在25℃时水电离平衡时的离子浓度,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的电离平衡状态到达B点,则此时水的离子积为_________。

(2)将pH=8的Ba(OH)2溶液与pH=5的稀盐酸混合,并保持25℃的恒温,使混合溶液的pH=7,则Ba(OH)2溶液与盐酸的体积比为。

II.物质A~D为CH3COOH、NaOH、HCl、NH3·H2O中的各一种,常温下将各物质的溶液从1 mL 稀释到1000mL,pH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3)根据pH的变化关系,写出物质的化学式:B ,C 。

(4)写出A与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将含等物质的量B和D的两溶液充分混合后,其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6)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垐?噲?CH3CO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CH3COOH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c(OH-)+c(CH3COO‾)b.0.1 mol / L 的CH3COOH 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c(OHˉ)减小c.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d.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713.铜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某研究小组用粗铜(含杂质铁)制备氯化铜晶体(CuCl2·2H2O )的流程如下。

已知常温下,Cu2+、Fe3+的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见下表:金属离子Fe3+Cu2+氢氧化物开始沉淀时的pH 1.9 4.7氢氧化物完全沉淀时的pH 3.2 6.7(1)溶液I中加入试剂X可以调节溶液pH,从而除去Fe3+且不引入杂质。

①试剂X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填代号)。

a.CuO b.NaOH c.Cu d..Cu(OH)2②调节溶液pH时,理论上可选择pH最大范围是__________。

(2)由溶液Ⅱ制备CuCl2·2H2O的操作依次为:边滴加浓盐酸边加热浓缩、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过滤、洗涤干燥。

(3)向0.1 mol·L-1的CuCl2溶液中通入H2S气体,溶液变浑浊,pH减小,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若K SP[CuS]=1.2×10-36 ,则生成沉淀时需要S2-的浓度为mol·L-1。

(4)某学习小组用碘量法测定CuCl2·2H2O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发生反应)。

实验如下:a.准确称取CuCl2·2H2O样品mg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足量的碘化钾,再滴入适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混合液配成250 mL待测溶液。

(已知:2Cu2++4I-=2CuI+I2)b.移取25.00 mL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几滴指示剂,用c mol·L-1Na2S2O3标准液滴定至终点,重复2次,测得消耗标准液体积的平均值为V mL。

(已知:I2+2S2O32-=2I-+S4O62-)①实验中使用的指示剂名称为____________,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颜色变化为。

②该样品中CuCl2·2H2O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用含m、c、V的代数式表示,不用化简)。

14. 氯碱工业以电解精制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氢气和烧碱等化工产品。

下图是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示意图,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

(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为。

(2)氢氧化钠溶液从图中(填“a”、“b”、“c”或“d”)位置流出。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1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B 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1)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