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理综(答案+解析)化学试题

2019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理综(答案+解析)化学试题

2019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理综1.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工业制粗硅、电镀、钢铁的锈蚀、制玻璃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 医院里的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C. “天宫一号”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 天然气、瓦斯等气体及面粉、煤粉等固体粉尘都容易发生爆炸【答案】A【详解】A. 工业制粗硅涉及的化学反应为:2SiO +C Si+2CO ↑高温,电镀是将金属以离子形式(溶液中)通过电解,在镀件上生成相应金属的过程,钢铁的锈蚀的化学过程是Fe→Fe(II)→Fe(OH)3→Fe 2O 3,这三个过程都有化合价的变化,它们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制玻璃的化学方程式为:232232Na CO +SiO Na SiO +CO ↑高温,3232CaCO +SiO CaSiO +CO ↑高温,此过程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即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 错误;B. 医疗上的血液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

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

血液中,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通过透析膜,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可以透过,从而被清除,B 正确;C. 碳纤维是一种有碳元素构成的特种纤维,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 正确;D. 可燃性的气体及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当浓度达到一定极限后,遇明火或静电或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炸,D 正确;故合理选项A 。

2.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铁在22.4L 氯气中完全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3N AB. 1 L 0.1 mol·L −1的NaHCO 3溶液中HCO 3−和CO 32-离子数之和为0.1N AC. 常温常压下,NO 2与N 2O 4的混合气体46g ,所含氧原子数为2N AD. 含有N A个Fe(OH)3胶粒的氢氧化铁胶体中,铁元素的质量为56g【答案】C【详解】A. 标况下,22.4L的Cl2为1mol,完全反应时,1mol Cl2变为2mol Cl(-1),则转移电子数为2N A,A错误;B. 根据物料守恒,1 L 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有c(H2CO3)+c(HCO3-)+c(CO32-)=0.1mol/L,则n(H2CO3)+n(HCO3-)+n(CO32-)=0.1N A,即HCO3−和CO32-离子数之和小于0.1N A,B错误;C. M(NO2)=46g/mol,M(N2O4)=92g/mol。

设NO2有x mol,N2O4有y mol,则有46x+92y=46,则x+y=1。

混合气体中,n(O)=2x+4y=2(x+2y)=2mol=2N A,C正确;D. 氢氧化铁胶粒为氢氧化铁的聚集体,由于各胶粒的聚合度不同,无法计算N A个胶粒中Fe(OH)3的物质的量,D错误;故C为合理选项。

3.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答案】B【详解】A. 检验铵根离子,除了需要加入NaOH溶液之外,还需要加热才行,A错误;B. 检验Fe2+,可以向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若有蓝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溶液中有Fe2+,B正确;C. 乙醇和浓硫酸反应制备乙烯时,往往会有副反应发生产生SO2,SO2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要先除去SO2才行,否则无法说明产生的气体含有乙烯,C错误;D. 向4mL 的Na 2S 溶液中滴入几滴同浓度的 ZnCl 2溶液,再加入CuSO 4溶液,并未说明CuSO 4溶液的量。

实验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再产生黑色沉淀,只能说明是滴加顺序不同,产生沉淀的顺序也不同,不能说明沉淀之间发生了转化,所以该实验不能说明Ksp(CuS)<Ksp(ZnS),D 错误;故合理选项为B 。

【点睛】B 选项为Fe 2+的一种检验方法,且是高考常考,建议考生记忆下来。

4.短周期主族元素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 的简单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Y 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

由X 、Y 和Z 三种元素形成的某一种盐加入稀盐酸后,有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W 、X 、Y 、Z 的简单离子的半径依次增大B. 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X <WC. ZX 2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ZX 3D. W 所形成的一种氢化物可用作火箭燃料【答案】D【分析】能形成氢化物的一般是非金属,则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往往为酸,W 的简单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即这个氢化物的溶液呈碱性,则该物质为NH 3,即W 为N 。

Y 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则Y 为Na 。

中学阶段所学的淡黄色沉淀有AgBr 和S ,则该淡黄色沉淀为S (Ag 、Br 都不是短周期元素),即X 、Y 和Z 三种元素形成的盐中含有Na 、S 两种元素,则可以推断出该盐还含有O ,所以X 为O ,Z 为S 。

根据反应现象,可以推断出该盐为Na 2S 2O 3,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22HCl+Na S O =2NaCl+S +SO +H O ↓↑。

综上所述,W 为N ,X 为O ,Y 为Na ,Z 为S ,盐为Na 2S 2O 3。

【详解】A. W 为N ,X 为O ,Y 为Na ,Z 为S ,它们的简单离子分别为N 3-、O 2-、Na +、S 2-,其中,S 2-的半径最大,N 3-、O 2-、Na +属于同一电子构型的离子,则离子半径的大小为:N 3->O 2->Na +。

所以W 、X 、Y 、Z 的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为:Z>W>X>Y ,A 错误;B. W 、X 的氢化物分别为NH 3、H 2O ,由于O 的非金属性比N 强,所以H 2O 的热稳定性比NH 3强,即氢化物的稳定性:X>W ,B 错误;C. ZX 2为SO 2,ZX 3为SO 3,SO 2不能再燃烧,且SO 2转化为SO 3,需要高温和催化剂,C错误;D. W为N,它的一种氢化物——肼(N2H4),可用作火箭燃料,D正确;故合理选项为D。

【点睛】第一,此类题型,要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去推断出各元素及相关的物质。

第二,D 选项所涉及的知识点,经常出现在练习题中,需要考生通过练习,吸收并积累相关的课外知识。

5.某有机物X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的分子式为C9H12O3B. X中所有碳原子均可能共面C. X可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D. 1molX最多能消耗2 mol NaOH【答案】C【详解】A.由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9H14O3,故A项错误;B. 分子中含有饱和碳原子,则与该碳原子相连的四个碳原子一定不在同一共面上,故B项错误;C. 分子中含有羟基,且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所以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与氧气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故C项正确;D.分子中仅含有1个酯基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1mol该有机物最多能消耗1 mol NaOH,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把握官能团及其性质关系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只有1个酯基能与NaOH溶液反应,为易错点。

6.用石墨烯锂硫电池电解制备Fe(OH)2的装置如图所示。

电池放电时的反应为:16Li+xS8=8Li2S x(2≤x≤8),电解池两极材料分别为Fe和石墨,工作一段时间后,右侧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X是铁电极,发生氧化反应B. 电子流动的方向:B→Y,X→AC. 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D. 锂电极减重0.14g时,电解池中溶液减重0.18g【答案】D【详解】A. 电解法制备Fe(OH)2,则铁作阳极,根据题给总反应可知,金属锂发生氧化反应,作电池的负极,所以Y为阴极,故X是铁电极,故A项正确;B. 电子从电池的负极流至电解池的阴极,然后从电解池的阳极流回到电池的正极,即电子从B电极流向Y电极,从X电极流回A电极,故B项正确;C. 由图示可知,电极A发生了还原反应,即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故C项正确;D. 锂电极减重0.14g,则电路中转移0.02mol电子,电解池中发生的总反应为Fe+2H2O Fe(OH)2+H2↑,所以转移0.02mol电子时,电解池中溶液减少0.02molH2O,即减轻0.36g,故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新型电池,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电解法制备Fe(OH)2的反应原理,得出铁作阳极,再根据题给总反应可知,金属锂发生氧化反应,作电池的负极,所以Y为阴极,故X是铁电极。

7.25℃时,向10mL0.1mol·L-1一元弱碱XOH溶液中逐滴滴加0.1mol·L-1的HCl溶液,溶液的AG+-c(H)[lg]c(OH)AG 变化如图所示(溶液混合时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若a=-8,则K b(XOH)≈10-5B. M点表示盐酸和XOH恰好完全反应C. R点溶液中可能存在c(X+)+c(XOH)=c(Cl-)D. M点到N点,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答案】B【详解】A. a点表示0.1mol·L-1一元弱碱XOH,若a=-8,则c(OH-)=10-3mol/L,所以K b(XOH)≈()()()c X c OHc XOH+-=3310100.1--⨯=10-5,故A正确;B. 两者恰好反应时,生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

M点AG=0,则溶液中c(H+)= c(OH-),溶液呈中性,所以溶质为XOH和XCl,两者不是恰好完全反应,故B错误;C. 若R点恰好为XCl溶液时,根据物料守恒可得c(X+)+c(XOH)=c(C1-),故C正确;D. M点的溶质为XOH和XCl,继续加入盐酸,直至溶质全部为XCl时,该过程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然后XCl溶液中再加入盐酸,水的电离程度减小,所以从M点到N点,水的电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故D正确。

故选B。

8.二氧化氯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剂。

已知:ClO2是一种黄绿色易溶于水的气体,具有强氧化性,回答下列问题:(1)Cl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如图所示)。

①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C用于制备ClO2,同时还生成一种酸式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装置D中滴有几滴淀粉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