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复习
相对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在国际贸易中所交换的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体现交换双方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 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倾销: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
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构成依据:1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
2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
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产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
持续性/掠夺性
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
确定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某种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的产业。
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
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
对进口国是福利损失。
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主要目的: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Vm,或Vx/Vm<1(Vx,Vm分别代表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会引起本币贬值。
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1,即(Dx+Dm)>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
公式表述为ηx+ηm>1,这一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条件下,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
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美元需求的不断增长,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以使美元持续流入外国,但是这又必然导致各国对美元清偿能力信心下降;如果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币值,又不能满足国际经济交易对美元的需求,世界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套期保值:交易者配合在现货市场的买卖,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品种、数量相同,
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合同,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此期货合同来补偿因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
罗伯津斯基线: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相对价格线与要素积累前、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的连线,反映要素积累带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
比如资本要素积累,则罗伯津斯基线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
赫-俄定理(H-O定理/要素禀赋论):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家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上必然会有比较利益,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
由于该理论强调不同生产要素在各国资源中所占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投入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故又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开展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实行保护主义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关税提高受保护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增加该受保护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
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劳动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如果关税保护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
要素价格均等化(H-O-S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要素禀赋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H-O模型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
实践意义:1对资本存量相对增加的国家,可以预期到它们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规模会趋于萎缩。
2对劳动要素供给趋于增加的发展中国家,不适时宜地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则可能导致比较利益的丧失。
3一个国家的比较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结论:生产可进口商品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而生产出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
关于这一点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在增加出口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对贸易条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做到趋利避害。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一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前。
出现条件: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