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膨化大豆验收标准

膨化大豆验收标准

大豆膨化加工与营养质量
1 大豆产地
目前世界大豆生产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中国、阿根廷、印度。

中国大豆主要来自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 大豆常规营养成分
大豆属于油籽实类作物,除了脂肪含量高以外,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

与其他油籽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碳水化合物中粗纤维含量低,一般只有5%左右。

此外,粗灰分含量也不高。

详见表1.
表1 大豆常规营养组成
营养成分范围% 平均%
粗蛋白
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灰分
水分
32-43.6
15.5-24.7
31.7-31.8
4.5-6.4
5.6-14
37
17
31
5
10
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明显比谷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平衡。

相对动物的需要来说,仍然有一些不足。

含硫氨基酸明显不足。

组氨酸、赖酸、精氨酸处于临界满足需要,色氨酸特别高。

值得注意的是,大豆蛋白色氨酸高并不是坏事,在很多其他饲料中,包括动物性饲料,色氨酸含量都不高,配合饲料中使用大豆或豆粕胡利于弥补这些饲料色氨酸不足。

玉米豆粕或大豆型日粮,色氨酸一般是充分满足需要略有余,不会超过需要很多。

3 大豆膨化生产工艺
膨化加工是一种高温短时间的加工工艺,能最大限度保证营养物质严重变质变性,最大限度提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避免大豆营养物质损失。

最大限度改善大豆对动物的适合程度,减少对采食量的影响。

最大限度提高产出投入比,充分发挥大豆的营养效率。

大豆膨化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干法膨化、湿法膨化、挤压膨化。

从目前常用的膨化设备来看,膨化比挤压膨化更有优越性。

膨化机产量更大,耗能更少,膨化时间更短,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点。

大豆其它的干燥方法包括:爆发、微波、烘炒等。

4 大豆膨化后常规营养价值变化
从表2可知,膨化加工后的大豆,水分显著减少,粗纤维也减少,其他组成成分有不同程度增加。

无氮浸出物基本上不受加工影响。

膨化过程的损耗主要是水分,其他营养物质的损耗不到1%。

表2 大豆膨化后常规营养价值变化
营养成分生大豆膨化大豆
水分(%)
粗蛋白质(%)
粗脂肪(%)
粗纤维(%)无氮浸出物(%)损耗率(%)14.23
36.65
17.02
6.72
25.38
5.67
9.38
38.21
18.11
4.35
29.95
5 膨化大豆验收标准
(1)脲酶活性
脲酶本身无营养意义,但它与抗胰蛋白酶的含量接近,而且遇热变性失活的程度与抗胰蛋白酶相似,因此可用脲酶活性来作为豆粕加工适宜程度的间接估测指标。

在美国,大多数的研究表明,为破坏抗营养物质,脲酶值应在0.2或0.2以下,美国饲料工业协会建议的脲酶值为.05~0.20。

在欧洲则认为0.5是可接受的脲酶值。

我国饲料标准规定脲酶值不大于0.4。

脲酶活性没有负值,它对任何过熟豆粕的最低值为零,而蛋白溶解度却能反映出豆粕加热过度的程度.脲酶被破坏的程度取决于大豆所受的压力、加热时间和原料的初始水分等因素。

正常膨化大豆的脲酶活性应根据不同加工方法来判定:
干法膨化:脲酶不超过0.05
湿法膨化:脲酶不超过0.15
(2)水分含量
正常膨化大豆的水分含量应根据不同加工方法来判定:
干法膨化:水分含量不超过10%
湿法膨化:水分含量不超过14%
(3)蛋白溶解度
蛋白溶解度控制在70%~85%之间,蛋白溶解度小于70%,为加热过度,大于85%为过生。

(4)国产与进口大豆粗蛋白与粗脂肪标准
黄豆情况将会影响膨化大豆的结果
中国豆做出的膨化大豆:粗蛋白≥34-35%,粗脂肪≥17-19%
进口豆做出的膨化大豆:粗蛋白≥35-37%,粗脂肪≥16-18%
全脂膨化大豆经过加热处理,动物的利用率相对提高,一般成分为:水分≤12%,粗脂肪:17-19%,粗蛋白质:35-39%,粗纤维:5.0-6.0%,粗灰粉: 5.0-6.0%,钙0.24%,磷0.58%。

6 采购时应注意的问题
防止掺入玉米或豆粕进行膨化。

应香味浓、适口性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