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饲料质量控制
38
不同产地大豆生产的成品外观
39
不同产地大豆生产的成品外观
40
膨化大豆的质量控制
➢ 大豆原粮水分
A、大豆原粮水分高于15%,粉碎机能耗高,粉碎效率低,从而影响膨化 机的物料供应,膨化机填充度达不到,压力减小,造成成品结晶严重, 水分偏高 B、水分低于8%,膨化机能耗增加,重要的一点是脲酶不容易失活 C、大豆原粮水分以12%-13%为最佳
42
脲酶活性与蛋白质溶解度
➢ 脲酶活性是指:在30±5℃和PH值等于7的条件下,每分钟每克膨化大 豆分解尿素所释放的氨态氮的毫克数
➢ 脲酶本身无营养意义,但它与抗胰蛋白酶的含量接近,并且遇热变性 失活的程度与抗胰蛋白酶相似,因此,尿酶活性用来作为膨化大豆加 热是否合适的间接估测指标
➢ 脲酶活性没有负值,最低为0。在我国现行的国标推荐值为0.3,在美 国一般认为以不超过0.2为宜
项目 膨化均匀度 膨化能量来源 物料营养利用率 油脂分布 维生素存留率 美拉德反应 机械构成 测量系统 设备投入
湿法 好
机械能+热能 高
反浸物料内部 高
基本不发生 复杂、精确
准确监控 大
干法 差
机械能 差
存留物料表面 低
易发生 简单 无 小
32
膨化玉米的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中,对膨化玉米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现象 ➢ 跺底铺设防潮设施 ➢ 膨化大豆的新鲜度一般在7天以内,最好生产后3-5天内发出
47
对品控人员的要求
➢ 熟知膨化加工工艺和膨化原理,了解膨化加工的基本目的,以及生产过程 中的关键控制点
级别 河南一级
容重 (g/L)
粗蛋白质 (%)
不完善粒
总量(%)
干霉粒+生霉粒 (%)
水分 (%)
≥730
≥8.0
≤5.0
≤2.0
≤14.0
杂质 (%)
≤1.0
河南二级 ≥710
≥8.0
≤10.0
≤4.0
≤14.0 ≤1.0
东北玉米 ≥685
≥8.0
≤5.0
≤2.0
≤14.5 ≤1.0
不完善粒:指受到损伤但尚有饲用价值的颗粒。包括以下六种:
34
容重与淀粉糊化度的关系
➢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看到粉碎细度对容重影响非常大 ➢ 膨化效果不好,在粉碎时筛孔变大,容重也能达到完全糊化的效果 ➢ 膨化过度,粉碎时筛孔变小,容重反而偏低 ➢ 所以,容重与糊化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用容重来衡量糊化度是 不科学的,我们只能在相同条件下,间接使用容重对糊化度进行估测
量意识强,并且对原料和成品非常熟悉,能由原料质量判断成品质量 ➢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重在生产,
品控依据标准核查指导,并不断规范 ➢ 只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才能保证我们生命线的
不断延续
4
主要内容
一、膨化原料的质量控制 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
前言
➢ 面对经济的不景气,饲料、养殖行业又一次整合,饲料配方技术的 透明化,使饲料原料的品质和品种多样化,成为了畜牧养殖业增加 竞争力的筹码
➢ 优质原料+良好工艺+先进管理+合适人才=畜牧养殖业核心竞争力, 而优质原料是畜牧养殖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 膨化饲料作为当前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提高饲料养分浓度最有效、 最安全、最便捷的选择,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饲料和养殖厂
➢ 玉米水分 A、水分过高,淀粉糊化度低,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B、水分过低,加热过度,营养物质流失 C、水分在15%左右膨化效果最好
➢ 玉米粉碎细度 A、粉碎过细,物料不容易推进 B、粉碎过粗,会出现未爆开的玉米小颗粒 C、一些厂家建议使用1.5-2.0mm的筛片进行粉碎
➢ 膨化温度 我们目前使用的干法膨化,膨化温度范围一般在100-150℃,最高时达 到160 ℃
➢ 黄曲霉毒素主要导致动物肝脏功能下降,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引 起腹水、脾肿大、体质衰竭等病症,并使动物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11
玉米中呕吐毒素的危害
➢ 呕吐毒素国家标准为1000ppb,今年河南玉米呕吐毒素含量一般都在 1000ppb以下,根据产地不同,部分地区超过1000ppb
➢ 呕吐毒素主要导致动物产生呕吐现象,当动物摄入被呕吐毒素污染的饲 料时,会产生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症状, 并对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
3
前言
➢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 原料质量作为产品质量的源头,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 我们要想获得优质的产品,必须从源头抓起 ➢ 这个源头的第一步就是采购,所以要求采购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质量意识
和强烈的责任心 ➢ 第二步是原料到厂后的质量检验,有品控人员负责,要求品控人员必须质
35
膨化玉米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6
膨化玉米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7
膨化大豆的质量控制
➢ 生产过程中膨化大豆主要控制外观色泽、均匀度、水分和尿素酶 活性
➢ 膨化大豆外观色泽和均匀度受原料的影响最大 A、原料中豆皮、土块和粉尘过大,导致膨化大豆颜色发黑发暗,并且会 出现较大的黑色结晶,严重影响膨化大豆的外观 B、原料中的玉米、小麦等含淀粉类有机杂,在熟化后会与大豆中的粗蛋白 质、粗脂肪和粗纤维形成络合物,导致脂肪不能被石油醚萃取 C、大豆的产地不同,膨化大豆的外观色泽差别较大
豆和以进口为主的高油豆两种 ➢ 国产大豆以东北大豆、河南大豆、安徽大豆为主,进口大豆以南北美
洲为主 ➢ 对成品外观影响最大的是大豆的外观色泽和杂质含量 ➢ 河南大豆的质量控制要点是豆秸秆和土石等无机杂质,进口大豆主要
控制豆皮、粉尘、草籽、玉米和小麦等有机杂质,秸秆一般较少
14
不同大豆品种
15
东北豆质量对比
品带来的不利影响
19
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0
玉米为什么要膨化
➢ 微观结构无序化,有利于酶的作用; ➢ 体积变大,有利于溶性成分溶出; ➢ 淀粉降解,获得较高的a-淀粉 ➢ 蛋白质裂解为氨基酸,利于吸收 ➢ 有焦香味:诱食性好。 ➢ 淀粉和蛋白的降解产物增加,水溶性成分升高,有利吸收。 ➢ 玉米膨化后适口性和消化率都得到了改善。
23
膨化对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项目
豆片 膨化豆片
胰蛋白酶 抑制因子
26.9
0.4
大豆球蛋 白
10
0
β-伴大豆 球蛋白
9
0
大豆粉 31.6 10 10
膨化 大豆粉
浓缩大豆 蛋白
膨化浓缩 大豆蛋白
0.4
0.8
0.4
0
0
0
0
5
0
24
膨化要解决的问题
玉米 大豆
膨化
淀粉糊化
消除抗营 养因子
糊化度 关 键 点
0
16
进口大豆中的杂质
17
进口大豆中的杂质
18
对品控人员的要求
➢ 能快速感官鉴定玉米的水分含量,并能根据玉米的外观色泽和霉变粒含 量鉴别玉米产地和毒素情况
➢ 严格控制玉米的杂质、不完善粒和霉变粒,做到批批检测,包包检验
➢ 根据大豆的外观,能快速鉴定大豆的产地、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 ➢ 严格控制大豆的外观色泽和杂质含量,并能判定大豆的外观和杂质对成
30
两种不同的挤压膨化方法
湿法膨化
➢ 结构复杂,附有精确的测量系统,可以测定的加入调质器或膨化腔中 蒸汽
➢ 调质是该工艺的一个重要过程,可以加强对熟化的控制 ➢ 非常有效的避免“熟”过头,从而保证营养成分的不流失和充分利用 ➢ 目前,湿法膨化大豆逐渐成为膨化行业发展的趋势
31
两种挤压膨化方法的比较
4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膨化大豆的质量控制
➢ 脲酶活性在我们生产中主要是靠气压、喂料量、膨化温度来调控
A、脲酶活性偏高,增加气压压力,加大给气量,或者降低给料量,反之 就要减少压力和给气量,增加喂料量 B、通过气压、喂料量,增加物料水分的调整仍不能达到效果,就要通过 调整膨化机的螺旋、压力环和模孔孔径,增加或减小膨化机内部的机械 压力,来达到稳定脲酶活性的效果 C、一般情况下,调质温度在60-85℃,以70-75 ℃效果最佳,膨化温度 以110-120 ℃为宜,最高不能超过130 ℃
44
脲酶测定方法
定性脲酶
液态法(以7-8分钟变色为宜) 半固态法(以红点面积5-25%为宜)
定量脲酶
滴定法 PH增值法
(以不超过0.3为宜)
45
膨化大豆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6
成品储存中的质量控制
➢ 定时巡查库存成品,检查气味、颜色有无改变 ➢ 料温一般高于室温6-8度为宜,垛高一般维持在12层以下 ➢ 料温过高及垛码过高会造成膨化大豆在包内受压结块,进而造成中心酸败
21
不同加工方法淀粉糊化效果对比
加工方式 生玉米 烘烤 爆裂 蒸汽压片 挤压膨化 制粒 膨胀
α值(%) 25
30 45 60-70 80-100 25-40 40-70
22
大豆为什么要进行膨化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抗营养因子
大豆抗原蛋白 大豆凝集素 大豆寡糖
······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严重影响着大豆的营养吸收和转化,造 成营养物质消化率和吸收率降低,动物生长性能和体质下降
43
脲酶活性与蛋白质溶解度
➢ 脲酶活性只能判定非营养成分的钝化程度,而对加热过度的膨化大豆 蛋白质变性程度,用蛋白质溶解度来评判更为适宜,建议用脲酶活性 与蛋白质溶解度相结合的检测手段来对膨化大豆的生熟度进行评价。
➢ 近年来,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完全可以生产出蛋白质溶 解度超过85%甚至达到90%,而脲酶活性接近于0的优质大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