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一课时)
赣榆县初级中学授课者:仲崇荣
教学背景:
这节课不同寻常——这是一节校际交流课:校领导指派我到班庄二中借班上课。

我从思想上很重视这节课:备课上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了三轮备课,即备自己,备文本,备学生。

其中的备学生,是指课前打电话向那边的任课老师了解学情。

教材分析:
《幽径悲剧》是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北大燕园内幽径上的一棵古藤萝的悲剧,作者将其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文章语言精练、通俗又雅致,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的灭美“愚氓”,感染力极强。

编者将其安排在人与环境单元,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对藤萝所流露的真情,对愚氓恶行的谴责,从而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二.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含图片、文字、音乐。

课前准备:
教师进行三轮备课,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概括段意,赏析妙词佳句——在书上留下预习的痕迹。

教学过程:
说明:[ ]里的文字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一.开场:
绽放自信笑容,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巧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但时间宝贵,只能简单的笑一笑、说一说。

]
二.简洁导入,投影出示导语。

让我们走进美文《幽径悲剧》,这里有一条( )的幽径,有一棵( ) 的古藤,还有一个( ) 的悲剧!
[小括号里的内容,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大多数应该能说出来。

设计该导语的意图有3:1.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2.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3.尽量简洁,为后面的深入研读文本节省时间。

]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齐读目标。

1.品读课文,在寻美、赏美中体会作者对古藤的深情。

2..感受悲剧效果,增强爱美护美的思想意识。

[目标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尽量简洁些。

出示学习目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方向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借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四.踏上寻美旅程:寻找美景和美情,整体感知课文。

[意在让学生从宏观上居高临下驾驭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

]
五.欣赏幽径之美,进行学法指导(投影出示学法指导)。

1.说一说:美在哪里?(找关键词)
2.品一品:优美句子。

(选一句,修辞,结合语境概括本句内容,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读一读:喜欢的句子。

(重音,语速,停顿,感情——投入,共鸣。


学生以自学为主,然后分组依次展示,老师相机点拨、示范。

[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让学生善于学习,并且可能让学生乐于学习。

] 六.欣赏古藤之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进行要点概括指导,投影出示:欣赏古藤之美
美在哪里?——要点提示
1.美在外表:形(),色(),味(),声()。

(第8节)
2.美在():第14节的第5、6、7句。

3.古藤是()的化身。

[课标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理解这种
方式好处的基础上,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
八.欣赏美情,感受悲剧之悲。

1. 浏览全文,重点浏览课文的第10至15节,说说作者对古藤的情感变化。

2.设疑:为什么作者会对这颗古藤如此深情呢?请看老师为大家搜集的相关资料,投影出示要点:
一代宗师——季羡林
出生山东清平县,家境也十分清贫,唯独满腹诗书之足。

就读清华,博得“四剑客”之一的美誉。

留学德国,二战的烽烟造就他成为东方语言大师。

回归祖国,执教北大。

一生精通英、德、印等多种语言,唯独热爱着祖国的文字。

改革开放后,季老继续从事东方文化研究,并完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罗摩衍那》。

十年磨一剑,译成了印度人都惧怕的《罗摩衍那》。

是他-------大力的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是他-------推动了东方文化的前进。

文革期间,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甚至送报纸、掏厕所……季老都一一品尝了!
最令他悲哀的,是他被宣布为“不可接触的人”。

他虽然挨斗受批受尽凌辱,可从未放弃救世治学之道!
[何时介绍作者?不一定都要在学习课文之前,在研读文本需要推波助澜的时候,在学生解读文本“愤”“悱”之时,在非介绍不可
的一个恰当的时候。

]
3.品一品妙词佳句。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采取竞赛法:个人赛(生生赛、师生赛),小组赛。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一个久经实践检验的有效办法——竞赛法。

因为初中生有争强好胜之心理特点。

身为引导者,只需投其所好即可。

]
赛读时搭配上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怎样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选用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
5.对第13节进行创造性阅读,因为这一节是重点段—作者感情的高潮。

投影出示创读提示: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阅读:如果——
你就是那棵被毁的古藤,你是古藤所依附的那棵大树,你是那池中的荷花,你是古藤花下的一株小草……
那么,你想说些什么?
提示:每组由组长任选一个,全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

该环节是现场课堂情况而行。

作为机动环节。

]
6.小结三美关系:幽径之美创造了古藤之美,“我”发现了美。

7.过渡:我发现了美,爱上了美,视美丽的古藤为唯一的精神安
慰!可是有人却毁灭了这棵美丽的古藤!这令“我”由乐转悲,且悲哀至极!可是,面对“愚氓灭美”的恶行,伟人们无动于衷,世人冷眼旁观,!于是,作者的感情,由对古藤被毁的悲痛,转化成对恶行的谴责和忧国忧民的强烈责任感。

请看伟人(),再看世人()。

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悲剧的根源在哪里?我们该如何面对悲剧?又该怎样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九.思美:
1.思考悲剧的原因。

讨论交流后明确:悲剧之悲源于古藤之美、“我”之爱、文之巧、愚氓之愚、世人之冷以及“我”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好的板书让人赏心悦目。

在此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精心设计一个“美”字,不仅起到提纲挈领之效,更有愉悦身心之妙!]
2.护美:
(1)导读最后一节,读出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坚定信念。

(2)练读这一节。

(3)你愿意为作者分担这份责任吗?齐读结束语:
结束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护美之行人皆有责,
善待自然,优化环境,从我做起!
教后反思:
如何借班上课?
一接到出行任务,我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通过这次支教之行,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调正心态。

那么,借班上课的正确心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这是一次机遇——是极好的学习机遇,从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是展示自我的好机会,从中积累难得的自信;是挑战自我的机遇,从中积累成长的养分。

这样的机遇,如果不珍惜它,难道不可惜吗?
第二,精心备课。

精心,指的是态度认真。

认真,是与平时相对而言。

只有对理念、对文本、对教案烂熟于心了,才可能有精力去处理一些课堂上的意外,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教学水平,乃至施展教学机智——超常发挥。

精心备课是借班上好课的基本保障。

第三,了解学情。

可以电话联系,可以亲自前往。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对学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因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嘛。

并且要布置预习作业。

第四,激发热情。

这里的热情,指的是师生双方的。

老师首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以师之激情点燃生之热情。

老师想千方设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是自己借别人的班上的课,师生间缺少默契。

所以,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五,灵活机动。

在备课时,要留有机动的教学环节;在上课时,要灵活机动地安排、取舍、甚至重设教学环节。

这也是对授课者教学机智的考验和挑战!
教有所得,这节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包括该如何借班上课;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这节课让我知道了自己的缺点,进一步激发了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有所乐,这节课让我享受到了展示和挑战的快乐!这节课,更加坚定了我“快乐教学,享受人生活”的人生信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