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侧支模方案

单侧支模方案

目录
1.支护桩(护坡)与外墙之间距离 (1)
2.数据统计与分析 (2)
3.设计思路 (2)
3.1支护桩(护坡)与结构外墙间距>500处具体做法顺序如下: (2)
3.2墙体模板设计: (4)
1.支护桩(护坡)与外墙之间距离
2.数据统计与分析
3.设计思路
支护桩(护坡)与结构外墙间距≤500mm处,将支护桩(护坡)基层采用1:2.5水泥砂浆压实抹平,做为外墙防水基层。

将防水卷材铺贴至6m以上高度(不影响地下三层墙体浇筑)此范围墙体加厚了350mm。

支护桩(护坡)与结构外墙间距>500mm处,即筏板外伸与支护桩之间距离均在200mm以上。

此处做法见图1。

支护桩工字钢位置处理措施:(1)不做混凝土墙处将工字钢与桩之间90度角做成大八字角(采用挂钢板网或焊接钢筋网片浇筑C20细石混凝土)。

(2)第一道钢梁距基础底板垫层顶约4.0m位置,距筏板顶约2.5m位置,将工字钢浇筑在混凝土墙体内。

3.1支护桩(护坡)与结构外墙间距>500处具体做法顺序如下:
1、人工挖基础,深500mm宽300mm,浇筑100mm厚C20垫层。

2、墙体钢筋绑扎,墙体钢筋与护坡桩、桩间护壁设置φ12拉筋,拉筋L形与护坡桩、桩间护壁,主筋焊接固定(焊接长度单面焊长度10d,双面焊接5d);蓄冷罐基础工程桩严禁剔凿采用φ16锚栓与拉筋焊接。

拉筋间距水平方向@600mm,竖直方向间距600mm。

3、墙体支模、加固,加固方式见图2。

4、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采用(C30),浇筑高度3.0m。

5、底板浇筑完成后,3.0米以上采用240mm厚MU15灰砂砖砌筑,砌筑墙体设构造柱(240×240mm)间距3.0m、水平圈梁间距1.8m一道,水平圈梁厚200mm。

6、构造柱配筋4根φ12三级钢,箍筋φ8@200,水平系梁配筋4根φ12三级钢箍筋φ8@200。

7、砌筑墙体构造柱及水平圈梁与护坡桩、桩间护壁设置直径φ12三级钢拉筋,拉筋间距构造柱@600mm,水平圈梁@600mm。

墙体每天砌筑高度≤1.8m,砌筑完成24h后方能进行墙体与护坡之间素混凝土。

8、砌筑墙靠结构一侧采用1:2.5水泥砂浆抹灰,压实平整、铺贴卷材。

墙体配筋图
图1单侧支模示意图
3.2墙体模板设计:
3.2.1墙体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至底板顶上600mm高位置(标高-18.2m处),第二次浇筑-18.2~-15.8m墙体。

第一次浇筑采用15mm厚多层板,次龙骨采用50×100木方@250mm,主龙骨采用φ48mm钢管间距900mm,斜撑上中下3道;斜撑撑在地锚上,地锚预埋在素混凝土地梁内,地锚规格φ25三级钢@900mm,埋入地面以下250mm,外露150mm;地锚距墙体位置1.0m.钢管地锚距墙体1.2m
1、第一次支模浇筑支撑方式详见下图:
2、第二次支模浇筑支撑方式详见下图:模板采用木模,次龙骨采用50×100木方
@250mm,主龙骨采用φ48mm钢管间距900mm。

(可采用钢模以下支撑图按木模考虑)
(护坡桩可以剔凿主筋与螺栓焊接)工程桩打锚栓。

计算书
C20混凝土密度为2400kg/m 3,取1m 计算为计算跨度,g 取10。

混凝土重量:
m 1=2400×0.5×3×1=3600kg G1=3600×10=36kN 钢筋总重量:
钢筋包括横向钢筋G 1与纵向钢筋G 2,12钢筋公称直径为0.888kg/m,14钢筋为1.208kg/m 。

m 总=m 1+m 2=26×0.888kg/m ×1+10×1.208×3=23+36=59kg G 钢=0.59kN
G 总=36+0.59≈37kN M=37×150=5.55kN ·m
如果将该墙体看为独立柱,当独立柱偏心受压时,将偏心距取最大值。

e=e t +e a ;e=150+50=200mm(e=偏心距、et=初始偏心距、ea=附加偏心距) M 最大=37×200=7.4kN m
重力处于偏心状态,根据材料力学将重力简化为轴向压力F (37KN )与对下部墙体产生的弯矩M 。

下部墙体配筋已知,混凝土为C20,钢筋型号已知;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
N为轴向压力设计值;为钢筋混凝土稳定系数,取1,C2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
值f c为14.3,全部纵向普通钢筋截面面积为1539mm2,A为构件截面面积。

N=0.9(13.4×0.3+360×1539)=444kN;N>G总,轴向安全。

将下部墙体根据材料力学最大负面效应简化为悬臂结构,一段固定,一段自由。

墙体存在多个膨胀螺栓。

因此对下部墙体存在一个负弯矩,当负弯矩大于上部墙体的弯矩时即结构稳定。

根据材料力学公式:
>M最大弯矩=7.4kN·m
因此结构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