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解析中考函数图像选择题
这里介绍函数的简单应用题,这是历年来中考的热点,其内容紧贴生活实际,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判断能力,以及对函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下面列举2009年中考相关试题加以分析,仅供参考。
一、借助实际生活情境探究函数图像
函数关系来自于生活情境,可以将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各个数量之间的联系,理清题目的前后关系,才能把整个函数图像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例1(山东省滨州市)小明外出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后到达了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看了10分钟的报纸然后用了15分钟返回到家.则下列图象能表示小明离家距离y 与时间x 关系的是( )
说明:解这种问题,关键是找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函数关系确定它的图像。
特别要注意小明到达了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看了10分钟的报纸,距离y 始终不变,因此排除B 、C 答案,而A 图像表示看报的时间为20分钟,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答案
例2(四川省内江市)打开某洗衣机开关(洗衣机内无水),在洗涤衣服时,洗衣机经历了进水、清洗、排水、脱水四个连续过程,其中进水、清洗、排水时洗衣机中的水量y (升)与时间x (分钟)之间满足某种函数关系,其函数图象大致为( )
说明: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及判断能力,解这类题目,关键是数形结合,观察分析洗衣机不同状态下,水量与时间之间的变化关系在图像上的反应,符合题意的图像大致为D 答案
二、借助数学公式探究函数图像
此类图像选择题尽管比较简单,只要理清题目的前后关系就能确定,
但正确的图像往往
A .
/
B .
C .
D .
A .
B .
C .
D .
是整个图像的一部分,要仔细观察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否则可能选错答案。
例3(湖南省衡阳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y x ,,其面积为2,则y 与
x 之间的关系用图象表示 大致为( )
说明:本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基本数学知识,以及对函数图像的认识能力。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乘积的一半,即21
x ×y
=2, x
y 4=
,属于反比例函数,再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选择C 答案
例4(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 ”图案,如图4所示,设小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
、
y ,剪去部分的面积为20,若210x ≤≤,则y
与x 的函数图象是( )
说明:根据题意,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的面积为20,说明一个小矩形面积为10
,因为矩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即
x ×y=10,x
y 10
=
,属于反比例函数,由自变量的范围2≤x ≤10,得出因变量的取值范围1≤y ≤5,故选择A 答案
三、借助动点探究函数图像
此类图像选择题以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变化规律,显著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个元素(如点、线、面)按某种规律运动,图形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善于探索相互关系,不要被“动”所迷惑,要动中求静、以静制动,把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来解决。
例5(浙江省湖州市)如图,一只蚂蚁从O 点出发,沿着扇形OAB 的边缘匀速爬行一周,设蚂蚁的运动时间为t ,蚂蚁到O 点的距离..为S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A B C D
B
A
O
A.
B.
C.
D.
图4
A .
B .
C .
D .
A
B
D
C
说明:本题许多考生误认为函数图像就是蚂蚁爬行的路线,以致于错选A 。
此题的S 是指蚂蚁到O 点的距离,由O 点爬行到A 点时,S 随着t 的增大而增大,属于上升型直线函数;由A 点爬行到B 点时,距离S 始终是个定值;由B 点爬行到O 点时,S 随着t 的增大而减小,属于下降型直线函数。
整体观察图像应该选择C 答案。
例6(山东省淄博市)如图,一艘旅游船从A 点驶向C 点. 旅游船先从
A 点沿以D 为圆心的弧A
B 行驶到B 点,然后从B 点沿直径行驶到圆D 上的
C 点.假如旅游船在整个行驶过程中保持匀速,则下面各图中,能反映旅游
船与D 点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大致是( )
说明:本题的关键要搞清楚①旅游船与D 点的距离变化过程;②自变量应分为几段;③旅游船到D 点的距离与时间成何关系。
仔细分析题目,从A 点沿以D 为圆心的弧AB 行驶到
B 点,旅游船与D 点的距离始终是定值,故舍去
C 和
D 。
而从B 点沿直径行驶到C 点,说明
旅游船与D 点的距离最小值为0,故选择B 答案。
四、借助动面探究函数图像
例7(山东省临沂市)矩形ABCD 中,8cm 6cm AD AB ==,.动点E 从点C 开始沿边
CB 向点B 以2cm/s 的速度运动,动点F 从点C 同时出发沿边CD 向点D 以1cm/s 的速度运动至点D 停止.如图可得到矩形CFHE ,设运动时
间为x (单位:s ),此时矩形ABCD 去掉矩形CFHE 后剩余部分的面积为y (单位:2
cm ),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下图中的( )
说明:解这种问题,关键是找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函数关系确定它的图像。
A D
F C
E
H
B (第7题图)
O
y (cm 2) x 48 16 4 6 A . O y (cm 2) x 48 16
4 6 B . O y (cm 2)
x 48 16
4 6 C . O y (cm 2)
x 48 16
4 6 D .
特别要注意自变量x 的取值,题目中E 点经过4s 后到达B 点时,F 点距离D 点还有2cm ,因此当0≤x ≤4,y=48-2x 2
,此时图像应为开口向下、顶点为(0,48)的抛物线;当4≤x ≤6时,y=16-8x ,此时图像应为经过(4,16)、(6,0)两点的直线;这里自变量x 在0到6之间,故图像反映只是两种函数图像的一部分,从而选择A 答案。
例8(山东省济南市)如图,点G 、D 、C 在直线a 上,点E 、F 、A 、B 在直线b 上,若a b Rt GEF ∥,△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出发,
沿直线b 向右匀速运动,直到EG 与BC 重合.运动过程中GEF △与矩形ABCD 重合部分....的面积(S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大致是( )
说明: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识图题,要分析动态GEF △与矩形ABCD 重合的各种情况。
①有的考生错选A ,没有考虑从出发到
F 点与A 点重合,这时间段重合部分面积S 为0;
②从F 点与A 点重合,到直到EG 与AD 重合,重合部分为三角形,此三角形与
GEF △相似,可以用t 来表示重合三角形的边长,从而求出面积S 应为关于t 的二次函数,且开口向上;
③继续沿直线b 向右匀速运动,直到EG 与BC 重合,运动过程中GEF △与矩形重合部分为直角梯形,同样可以用t 表示直角梯形的边长,求出面积S 为关于t 的二次函数,且开口向下。
综合观察,整个变化过程中面积(S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大致是B 答案。
理清题意、找准函数关系、挖掘图像信息,是解决函数图像类选择题的基本方法,从函数图像中获取必要的信息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尤其是动点与函数图像相结合的信息题,要通过读图、想图、析图找出解题突破口,要通过观察整体过程和其中的“特殊位置”,表示相应的线段或面积,同时也考察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考察了学生采集“数”与“形”信息的能力。
G D
C E F A
B b
a
(第8题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