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坍塌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隧道坍塌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第五章隧道坍塌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4.1事故类型和危害性分析
本标段隧道设计围岩全部为V级黄土隧道,开挖断面较大,地质情况复杂。

施工部位易发生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

是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主要伤害之一。

4.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⑴以人为本,群防群控。

把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首要任务,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⑵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经常性地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

应急状态下实行特事特办、急事先办。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项目经理部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项目经理是本工程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严格依法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依法处置突发事件,切实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⑸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建立联动协调制度,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应急管理中的参谋作用,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4.3组织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
由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安全总监等组成的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隧道坍塌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⑵职责
1)组长职责:
①决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紧急事故,要求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并实施场外应急计划;
②组织复查和评估事故可能发展的方向,预计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及过程;
③与场外应急机构取得联系及对紧急情况的应对作出安排;
④在场内实施交通管制,协助场外应急机构开展服务工作;
⑤确保所有伤害者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⑥在紧急状态结束后,控制受影响地点的恢复,并组织人员参加事故的分析处理。

2)副组长职责:
①评估事故的规模和发展态势,建立应急步骤,确保员工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
②如有必要,在救援服务机构来之前直接参与救护活动;
③安排寻找受伤者及安排非重要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④设立与应急中心的通讯联络,为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建议和信息。

3)通讯联络组职责:
①确保与项目经理和外部联系畅通、内外信息反馈迅速;
②保持通讯设施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③负责应急过程的记录与整理及对外联络。

4)技术支持组职责:
①提出抢险抢修及避免事故扩大的临时应急方案和措施;
②指导抢险抢修组实施应急方案和措施;
③修补实施中的应急方案和措施存在的缺陷;
④绘制事故平面图,标明重点部位,向外部救援机构提供准确的抢险救援信息资料。

5)保卫协助组职责:
①设置事故现场警戒线、岗,维持工地内抢险救护工作正常运行;
②保持抢险救援通道的畅通,引导抢险救援人员及车辆的进入;
③协助交警部门疏导交通;
④抢险救援结束后,封闭事故现场直到收到明确解除指令。

6)抢险抢修组职责:
①实施抢险抢修的应急方案和措施,并不断加以改进;
②寻找受害者并转移至安全地带;
③在事故有可能扩大进行抢险抢修或救援时,高度注意避免意外伤害;
④抢险抢修或救援结束后,直接报告项目经理并对结果进行复查和评估。

7)医疗救护组职责:
①在外部救援机构未到达前,对受害者进行必要的抢救(如人工呼吸、包扎止血等);
②使重度受害者优先得到外部救援机构的救护;
③协助外部救援机构转送受害者至医疗机构,并指定人员护理受害者。

8)后勤保障组职责:
①保障系统内各组人员必须的防护、救护用品及生活物质的供给;
②提供合格的抢险抢修或救援的物资及设备。

(2)物体打击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突发物体打击事故的应急处理。

4.4预防与预警
1).加强对地质预测人员的业务培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提高对预测数据的分析判断能力。

2).定期对隧道作业面前方做地质超前预测,及时处理分析数据。

认真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并及时反馈量测资料,做到及早预防,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3).根据新奥法的基本要求进行开挖,合理选择开挖方法,同时采用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技术,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软弱围岩、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
应采取正确的开挖方法及有效的支护手段。

4).初期支护必须及时施作并保证质量,在特殊情况下,应采取特殊的支护措施;二次衬砌不得严重滞后初期支护,在软弱地段宜紧跟开挖,Ⅴ、Ⅵ级围岩应根据围岩监控量测结果确定最佳施作时间。

5).根据围岩塌方前兆进行预测:
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塌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得过程中,必然会在围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上反映出一些征兆。

因此,可根据下列征兆来预测围岩的稳定性,从而进行地质预报。

①遇特殊和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及破碎带滑动层、溶洞、流沙等稳定性差的围岩条件;
②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涌水量增大、水质由清变浊(地下水将断层泥带走)等都是即将发生塌方的前兆;
③开挖面上有可能不稳定块体出露,尤其是由小断层或其它软弱结构面和围岩的节理裂隙构成的可能不稳定块体出露,往往是局部围岩即将塌方的部位。

④围岩发生裂缝,并逐步扩大,很可能发生塌方。

⑤支护受力(敲击发声、接头挤扁或压劈等)变形甚至发出声响时,说明围岩压力增大,可能发生坍塌;
⑥喷射混凝土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亦说明围岩压力增大,有可能发生塌方;
⑦围岩或隧道支护,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率大于0.2mm/d,或拱顶下沉量大于0.1 mm/d并继续增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状态。

6).作业人员自救措施
①当隧道作业中出现危险现象时,作业人员停止作业,迅速撤离,并向项目部汇报,待项目部处理后方可继续作业。

②作业过程中发现工作面开始垮塌,操作人员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沿隧道边墙逃生。

③隧道塌方后,被困人员首先保持冷静,随后集合其他被困人员。

对受伤人员进行止血包扎,转移到隧道边墙一侧,寻找高压风管,或一人呼救,寻求与外界联系,等待援救。

被困人员除特别情况下,不容许点火烛、吸烟,以减少氧气消耗。

4.5信息报告程序
⑴值班电话:,实行昼夜值班制,项目部值班时间和人员如下:
7:30~20:30—值班人员(韩俊敏)
20:30~7:30—值班人员(时亮)
⑵紧急情况发生后,现场要做好警戒和疏散工作,保护现场,及时抢救伤员
和财产,并由在现场的项目部最高级别负责人指挥,在3分钟内电话通报到值班室,主要说明紧急情况性质、地点、发生时间、有无伤亡、是否需要派救护车、消防车或警力支援到现场实施抢救,如需可直接拨打120、119、110等求救电话。

⑶值班人员在接到紧急情况报告后必须在2分钟内将情况报告到紧急情况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

小组组长组织讨论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如何进行现场处置的指令。

分派人员车辆等到现场进行抢救、警戒、和保护现场等。

由综合部在30分钟内以小组名义打电话向上一级有关部门报告。

⑷遇到紧急情况,全体职工应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主动积极地投身到紧急情况的处理中去。

各种设备、车辆、器材、物资等应统一调遣,各类人员必须坚决无条件服从组长或副组长的命令和安排,不得拖延、推诿、阻碍紧急情况的处理。

4.6应急处置
⑴发生隧道坍塌事故后,要立即停止施工生产,封闭作业区域,及时报告。

⑵要立即抢救伤员,及时将伤员脱离危险区,防止事故扩大,同时有必要在现场采取紧急救护方案,若受外伤,可用温开水洗伤,再用干净绷带或布类包扎。

如伤口出血,则应设法止血。

⑶要迅速备车或求援救护车将伤员送往医院或急救中心,抢救时送医院应注意到伤害部位,尽可能送往专科医院。

⑷要迅速保护现场,在事故调查人员赶到施工现场前,要保护现场的原始状态,防止受自然条件或人为有意无意的破坏,事故现场范围应设警戒,派专人看守,或用绳索,撒白灰等方法标示出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保护范围,更不允许其他部门人员擅自进入现场勘察,采取抢险、急救措施时要做好现场变动记录和拍照、录像。

⑸在事故原因未查明、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之前,严禁继续施工,必须经事故调查组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

4.7应急物资的准备、维护、保养
(1)应急物资的准备:简易担架、跌达损伤药品、包扎纱布。

(2)各种应急物资要配备齐全并加强日常管理。

4.8培训和演练
(1)项目部安质部负责主持、组织全项目部每年进行一次按高处坠落事故“应急响应”的要求进行模拟演练。

各组员按其职责分工,协调配合完成演练。

演练结束后由组长组织对“应急响应”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对“应急响应”的要求进行调整或更新。

演练、评价和更新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2)项目部负责对相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培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