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1.教师自我介绍2.课程分数设置及课堂要求3.课程的逻辑体系——第一章法的基本理论——第二章宪法——第三章行政法——第四章民法——第五章经济法——第六章刑法——第七章诉讼法——第八章国际法【导入课程】同学语录:1.总感觉法律离自己非常遥远,法律与我何干?学法干什么?不犯法就行。
&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
&3.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要想不被欺,只能靠武力。
讨论:关于法律你知道多少?【案例1】张某,女,1991年5月出生,2007年7月初中毕业后到一家商店工作,月收入950元。
2008年6月张某自作主张花2000元为自己买了一条金项链。
张某的父母得知此事后,以张某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购买项链未经其父母同意为由,找到商场要求退货。
【案例分析】2008年6月,公民张某已经满17周岁,在一家商店工作,能以自己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公民,能以自己的劳动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所以她用自己的积蓄购买金项链的行为是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商场有权拒绝张某父母的要求。
【案例2】大学生孙某,平时钻研侦探小说,颇有心得,要与警察一比高低。
开始盗窃宿舍财物。
他每次作案都控制财物的价值量,在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以下,以免构成盗窃罪。
并在每次作案时,都戴上手套,用拖把抹去足迹。
当他被抓,警察告诉他,他多次作案,累计盗窃金额巨大,已构成盗窃罪时,悔之晚矣。
【案例分析】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
修正案第39条将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修改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启示】知法绝不是对法律一知半解,它不仅要求对法律条文有完整准确的理解,而且要求对法律精神,法治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法律心理。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对法律精神、法治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法律心理。
❖首先,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其次,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依法就业创业的需要。
❖再次,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最后,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是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引入】第一章·法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法的概念与本质2.熟悉法的作用和价值,了解法的渊源3.了解法的创制,掌握我国立法程序4.掌握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5.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第一节概述【教学重难点】1.法的概念和本质2.法的作用和价值3.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法的概念与本质(一)法的词源与含义1.汉字“法”的古体——灋廌(zhi ):一种能“治狱”、“别曲直”的独角神兽,“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
廌,也称獬豸(xiè zhì),是中国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
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公正、勇猛的象征,是皇帝、“清平公正”“正大光明”的象征。
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
【视频】天下洪洞第五集法祖皋陶【概念】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律,均布也。
”——《说文解字》。
所谓均布,是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古曰均布也。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即天下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
【概念】法律惩罚不当的行为,达到公平、正义,是人们应该都遵循的格式和准则。
2.西方的法正义女神,古罗马代表公平正义的女神,是作为法律基础的公正道德的象征。
一手提着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手握着剑,用它维护法。
她是蒙眼女神,穿着白跑,带着金冠,象征着道德无暇,刚正不阿。
【小结】法意味着公平、公正、神明裁判。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定义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
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
法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性)【注意】统治阶级整体意志,非个别意志,也非个别意志简单相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部分非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案例】陈世美是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女婿,属于统治阶级的行列,但由于他触犯了当时的法律,抛弃妻子,仍然死于包公的龙头铡下。
2.法的内容是统治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一个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人类社会相应产生了四种类型的法律。
【小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范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规范体系。
法的规范作用包括五种: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1)指引作用:必须是对本人的行为才具有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是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
(3)教育作用:是指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4)预测作用:是对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预测。
(5)强制作用:是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的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课堂活动】分别为每一种作用举一个生活实例来描述。
2.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执行公共事务的法并不必然具有阶级性质,在客观上有利于全社会(二)法的价值1.含义——指法所具有的可以满足或影响社会主体需要的属性和潜能,如法的公平、正义等。
其中,秩序是法律要实现的最基本的价值之一,是保障和实现其他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2.法与道德的关系【案例】p4-5【分析】1.法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法律是社会主流道德的载体,是道德的外化,是道德的底线。
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法律的推行,守法的习惯可以内化为一种道德修养。
2.道德的范围比法更广泛。
3.道德的强制力主要来源于人的内心,法律的强制力来源于外界的国家强制力。
三、法的渊源与分类(一)法的渊源法的渊源是指称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
任何法都有一定的表现形态,例如以成文法形式表现或以判例法形式表现,以法律形式表现或以行政法规形式表现。
立法者或执政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便在于使所制定或认可的法,获得适当的、科学的形式。
执法、司法和守法者要明了不同的法的形式或渊源与自己和自己经办的各方面事项的关系。
中国法的渊源有较为明显的特点,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以成文法为主要的法的渊源的传统。
中国现时成文法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
其中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分别居于核心地位和尤为重要的地位。
不成文法往往是中国法的渊源的补充。
现阶段作为中国法的渊源补充存在的,主要是政策、习惯、判例。
1.宪法作为法的渊源,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的,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它在法的渊源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核心的地位,是根本大法。
只有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才能行使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权力,宪法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宪法的修改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宪法规定和调整的内容比其他法更重要、系统。
它综合性地规定和调整诸如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总任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这些带根本性、全局性的关系或事项。
宪法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级,是其他法的立法依据或基础。
其他法的内容或精神必须符合或不得违背它的规定或精神,否则无效。
2.法律这里所谓的法律是指作为现行中国法的一种渊源的法律,不是各种法的总称。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变动的,规定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一种法。
通常亦被人们称之为狭义上的法律。
它是中国法的渊源体系的主导。
法律的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是法的形式体系中的二级大法。
法律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立法依据或基础,后三者不得违反它,否则无效。
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两种。
基本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对其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其基本原则相抵触。
基本法律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基本问题,如刑法、民法等。
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规定由基本法律调整以外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其调整面相对较窄,内容较具体,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两种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有权就有关问题做出规范性决议或决定,它们与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3.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它是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一种特定的法的渊源,不是指的各种规定和调整行政关系和行政问题的规范性法文件的总称。
行政法规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行政法规作为一种法的渊源,在中国法的渊源体系中处于低于宪法、法律和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的地位。
行政法规要根据宪法、法律来制定,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
而一般地方性法规亦不得与行政法规相抵触,否则无效。
行政规章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事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行政规章可以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两种。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所属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所发布的各种行政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亦称部委规章。
其地位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与它们相抵触。
政府规章是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亦称地方政府规章。
政府规章除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外,还不得与上级和同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地方性法规是由特定的地方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作为地方司法依据之一,在法的渊源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地方性法规是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但又具有不可或缺作用的基础性法律的渊源。
现阶段,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