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教案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备课:尹时间:2013-8-24【学习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体验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重点】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课堂学习】引言:我们在车站会看到“严禁携带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就此很多人就把“化学”和“危险”、“有毒”等词联系在一起,这种想法有道理吗?学生活动:议论,叙述。

老师倾听:找同学回答。

总结:化学中的很多药品都存在危险,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就不要生产,运输这些物质?显然不是,液氯生活中每天离不开它,是自来水厂杀菌消毒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若遇液氯泄漏或井喷,为保证我们能正常吸入氧气,而不吸入有毒气体可用能吸它们但不吸氧气的湿毛巾捂住口,往高处跑,地上洒水等自我保护措施。

所以说不能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物质,它就是危险的,如果能正确认识物质就能防止危险的发生并让它为人类利用。

板书: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提问: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学生:查阅资料、阅读课本老师:进行补充并总结讲解: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

要想了解物质,必须有化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支持。

交流与讨论:学生查阅资料、浏览网页、请教老师等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并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讨论。

老师:进行补充并总结讲解:要更深入的认识这些问题,就需要系统的学习化学知识。

观察与思考:同学们观察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认识相关的仪器并了解其常见的用途。

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课本表1-1中.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记录: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总结: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洗涤剂、化肥和农药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减少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引导人们改变吸烟、酗酒和经常食用油炸食品等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记】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2)备课:尹时间:2013-8-24【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学习重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 树立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堂学习】引言:以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为原料,应用化学原理生产新的物质,能够帮助人们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要发挥巨大的作用。

板书: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学生:阅读课本并观看相关图片了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老师:总结并归纳板书: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氮气用途:氮气用于灯泡填充气、瓜果粮食的保护气、制氮肥、液氮还用于医疗手术。

讲解:人们运用化学知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开创了化学工业,生产了大量生产、生活中需要的新产品。

然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使得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危机,产生了多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随着人类对自身和自然认识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应当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化学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化学家们正为此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观察与思考:铁的锈蚀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并解释实验现象,同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铁制品时的注意问题。

学生:阅读了解钢铁的相关知识。

板书: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讲解:历史学家有时以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钢时代等。

在材料制造与使用的过称中,化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古代,我国的化学工艺就已有相当的成就。

请大家举例。

学生:老师:总结并补充。

如青铜器的制造、铁的冶炼与应用、瓷器的烧制以及古代四大发明中火药、造纸术的发明。

活动与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总结分析:不同玻璃材料在性能上有哪些差异?讲解:许多性能优异的材料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制成的。

例如,用于信息技术的硅晶片和用于通讯技术的光导纤维均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制取;用于制造航天航空器的合金材料也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制造。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特殊性能材料的用途。

总结:化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保健和医疗事业也因此有了长足的进步。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化学科学在合成药物、消灭传染病、治疗疾病和延长寿命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青霉素的发现、合成和应用,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记】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备课:尹时间:2013-8-25【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能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堂学习】引言: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一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

板书:蜡烛的燃烧活动与探究:创设情境:观察蜡烛提出问题,包括是什么、叫什么、怎么样等等,教师引导、归纳整理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请大家找出蜡烛燃烧的反应物,条件和生成物,板书:文字表达式: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板书: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交流与讨论:学生相互讨论老师点评学生:观看11页图1-15了解化学变化的现象老师: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注意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化学变化发生的依据。

学生观察图1-16、1-17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和金刚石的燃烧各是什么变化?表现了金刚石的什么性质?分析归纳并板书: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化学性质的几个方面:思考:“煤油燃烧”和“煤油能燃烧”,这两句话有无区别?解析:变化是描述正在进行或已经进行的过程,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变化体现了性质,性质决定了变化,“性质”和“变化”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在本题中,“煤油燃烧”是描述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

“煤油能燃烧”则阐述了煤油具有能够燃烧这一化学性质。

一般说来,在叙述物质性质时常会用“能”、“会”、“易”“具有”、“可以”等词语。

总结:许多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如用木柴燃烧取暖,就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2)备课:尹时间:2013-8-25【学习目标】1.初步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学习重点】1.初步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2.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课堂学习】引言: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学生:讨论后回答1.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水不能进满集气瓶2.真空塑料袋在空气中敞口,然后扎紧袋口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本13页的观察与思考板书: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老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呢?实验又是如何完成的呢?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并观察现象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整理如下板书:1.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氧气2. 待火焰熄灭后,观察红磷已经完全燃烧。

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3. 已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

实验结果若与事实相差较大,请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至少思考2种可能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4.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红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2 P2O55. 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相同的实验:不能,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烧杯中的水就无法进入集气瓶。

总结:此实验说明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剩余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不支持红磷燃烧,主要是氮气。

老师:空气中的成分有氮气、氧气等,像这样的物质称为混合物,氮气、氧气这样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板书:6.混合物与纯净物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讲解: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各成分的含量可以改变;2.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它处于纯净物时的化学性质相同。

老师:请大家分别举混合物、纯净物的例子学生:拓展视野:阅读P14“空气成分的发现”,体会科学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苛的精神。

【课堂小结】【课堂作业】【板书设计】【教后记】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3)备课:尹时间:2013-8-26【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 通过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堂学习】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燃着的火柴熄灭后在火柴梗上附有黑色物质,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玻璃片,玻璃片下方可看到黑色物质,你是否想过,这些黑色物质的组成相同吗?为什么上述过程中均会产生黑色物质?活动与探究:加热葡萄糖、砂糖、面粉。

观察现象并讨论现象说明了什么?板书:1.物质由元素组成知道氧气、氮气、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水和碳酸氢铵的组成元素板书:2.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同种元素。

知道铁矿石为何不能炼成金?水为何不能变成油?学生阅读课本16页第一段后总结板书:人们发现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构成的,各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观看图1-22和1-23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微观结构模型。

板书: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交流与讨论:指出下列用途中,那些是金刚石的用途,那些是石墨的用途,并说明该用途分别利用了金刚石或石墨的那些性质?1.制作钻石2.作为电池的电极3.制作铅笔的笔心4.切割玻璃教师总结并板书: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17页,煤和石油的用途,化学在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中草药在深加工方面却滞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增强学生学好化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