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
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 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 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 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
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 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 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价值观念 新的价值观,如两性平等。 意识形态方面引起的变迁:如日本的 武士道精神→向外扩张;基督教新教 →资本主义 其他: 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 经济因素。 如农业→工业→后工业化的变迁 社会制度。 新的社会制度的引进,如民主制度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知识点提示】 社会变迁的形式、原因 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重点、难点提示】 现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道路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类型 1、含义 是社会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 现象和过程的总称。
二、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 理论”对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论述
1、社会趋同论
2、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 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由拉美国 家的学者提出的一种发展理论。最早 提出这种思想的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和 社会学家R· 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其实质是关于不“发达” 的理论。它侧重说明那些曾经是西方 的殖民地、但目前仍不发达的国家的 发展问题与困境。
泛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 程及其结果。 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自然环境变化 如环境污染及人们承受环境破坏的 程度都会造成社会变迁
人口变动 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 工业革命、现代资讯革命 技术因素引起的社会变迁:如电灯、电 话、电视、电脑的发明
近代以来的四次科学技术革命
2、社会变迁的类型 (1)从规模分:整体的与局部的变迁 (2)从方式分:渐进的与激进的变迁 (3)从方向分:进步的与倒退的变迁 (4)从人为因素分:自发的与有计划的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 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汤因比“社会与自然环境压力”论
文化与社会都在经历着一个无方向性、 连续的成长和衰落、挑战与反应的变化 模式。
第三节
理解“现代化”的主 要理论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 社会学界先后出现了三个研究 现代化模式与道路问题的理论 派别,即“现代化理论”、 “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 论”。
一、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 特指西方研究社会发展的一个理 论派别。 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四、社会发展战略 1、传统发展战略
以经济为核心
2、基本需求战略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3、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
本章要点
重要概念 社会进化论P187 社会现代化P189 重点掌握 1、社会变迁的类型P185 2、社会可持续发展P202 3、评述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P197-199 4、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P190-191
(2)后发型的现代化 ①现代化的起始时间比较晚 ②现代化的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现代性因素 不是发端于本国社会内部,其现代化的启 动多是缘于外部的刺激与挑战。
2、后发现代化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 (2)主要手段是采借。 (3)具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的特 点。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二)后发现代化的特殊问题 1、错位现象 (1)由于传统因素的瓦解与现代性因素 的成长之间缺乏逻辑衔接性而造成的错 位现象。 (2)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新任务、新要 求同正在形成的解决能力之间的错位。 (3)“示范效应”与不正常的超前现象 之间的错位。
(二)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二难困境: 1、现代化中的中国化与西方化困境。 2、现代化中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保护问 题。 3、现代化中的物质发展与精神衰败问题。 4、现代化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5、现代化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我国现代化的合理走向 (一)我国现代化的应有方向与指 导原则 (二)探索我国现代化的理想路径
主要观点: 其分析单位是由所有国家组成 的整体体系,即世界体系。这个体 系由中心、边缘、半边缘三个部分 构成,它们之间在功能运作上或分 工上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是其主体。
三、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二难困境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1、初始阶段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辛亥革 命) 2、权威危机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3、现代化发展阶段 1949年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纪50年代的美国 就发展时段看——现代化是是个过程 就发展阶段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 就发展原因看——现代性缺乏 就发展模式看——全盘西化 就发展道路看——一样 就发展特点看——系统、长期、阶段性、 内在、全球化、趋同化、不可逆转、进步 的过程
弗兰克: 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就 必须摆脱对资本主义的依附。
3、世界体系论(world system theory) 是由美国社会学家L· 沃勒斯坦(《现 代世界体系》)在依附论的基础上提出来 的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其目的在于弥补现 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的不足。 世界体系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崛起的发展理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体 系的观点来审视整体世界及其各个部分的 发展与变化。
2、失衡现象 最为突出和典型的表现是广大 后发国家中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 在。 3、畸变现象 指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 出现的一些与现代性因素表面上极 为相像,但在实际上却背道而驰的 现象。最为典型的是过度城市化。
4、两难窘境 (1)经济上 改善人们基本生活与增强国 力之间;外延型发展与内涵发展的 选择之间。 (2)政治上 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之间 (3)文化上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
3、社会进化论 4、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
均衡——失衡——新的均衡
5、冲突论的社会变迁观 围绕权力分配与再分配的斗争而形成的冲突
第二节
“现代化”的含义、内容 与特征
一、“现代化”的含义与内容
1、“现代化”的含义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变迁过程,以 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为主要 内容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
二、现代化的主要特征(P190)
1、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 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涉及了各个领域、 各个方面的改变。 3、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 国家发生的过程。 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它将各个国家卷入 这场全面又深刻的变革中,加强了世界的整体联系。 5、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这对文化的多样性 构成了威胁,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很大挑战。 6、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现代化在带来改 造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使生活 意义失落等。
从四个方面理解: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绝非工业化或“西化” 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的批判与继承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2、“现代化”的内容 •W· 穆尔的观点(P189) •A· 德赛的观点(P189)
最常见的概括:
•经济工业化 •社会结构的分化 •城市化 •宗教世俗化和观念理性化 •政治民主化 •人的现代化
(二)后现代化理论 1、后工业社会理论 丹尼尔· 贝尔,1993年《后工业社会的来 临》。
2、生态现代化理论 1985年德国胡伯教授提出。
3、再现代化理论
风险社会
第四节 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一、“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 (一)后发现代化的特点 1、两种类型的现代化 (1)早发型的现代化 ①现代化的起始时间比较早 ②现代化的内生性特征明显
参考文献: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商务印书馆2005 •张琢等《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美)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6个发展中国 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编写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5 •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每年 一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