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第五讲: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分析
世俗化的具体含义主要有: (1)现实性。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社会成员个性 意识的觉醒,同时又使人们看重经济利益问题,于 是,这就造就了一种普遍的现实感,使社会成员注 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 。 (2)理性化。 (3)民众化。 (4)普遍受益性。
第五专题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和类型 1、含义 所谓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运动、变化。它既是指 社会处在一种运动的过程,又指社会发生了变化的 结果。同社会进步概念相比,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所 包括的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包括社会“正向”的运 动和变化,也包括社会“负向”的运动和变化,如 社会的暂时倒退等。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 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的范畴。

(二)后发现代化的特点
第一,与早发型现代化相比,后发型现代化具有明 显的人为色彩。 第二,与早发型现代化的创新不同,后发型现代化 的主要手段是采借。 第三,后发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的特 点。 试图在同一时间里将早发型现代化在不同阶段 上分别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揽子解决”,以此来实 现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或社会的全面发展

2、类型
(1)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 (2)正向(进步)社会变迁和负向(倒退)社会 变迁 (3)渐进社会变迁和突发(激进)社会变迁 (4)无计划(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 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动因(影响因素)
1、环境与社会变迁
2、人口与社会变迁 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6、经济与社会变迁

(三)后发现代化的优势和劣势
1、后发优势 (1)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2)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汲取必要的而且是大量 的参照与借鉴 (3)可以吸收大量的外来资金,以弥补现代化建 设所需资金的匮乏 (4)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本国 本地区的物质技术基础 (5)有利于本国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
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



2、历史循环理论 (1)观点 一个文明或社会的历程是起源、成长、衰落、解体的 过程,在文明解体或衰亡的基础上,新的文明诞生、成长, 最终还是会走向衰落和解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这样一种 循环往复变化的历史。 (2)代表 ①(德)瓦尔德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西方文明 正在衰落且无法改变 ②(英)阿诺德 汤因比:《历史研究》——鼓吹西方文明, 西方主义 ③(美)索罗金:《社会和文化动力学》——感知文化和观 念文化

2、后发劣势
(1)依附性发展的可能性(拉美国家 ) (2)不平衡发展 后发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早中期阶段的发展不可能 是全方位的推进,其演进轨迹必定是首先从某个部 位、某个环节开始的,进而由点到面,再到整体。 于是,后发国家和地区便出现了一种不平衡发展的 情形 在现代化的早中期阶段,后发国家和地区不平衡发 展涉及面非常广
(2)旧式现代性和新型现代性(郑杭生)
①旧式现代性:是那种以控制自然资源、争夺自然 资源为中心,社会和自然不和谐,使自然和社会都 付出代价的现代性。上世纪和本世纪转折之际,旧 式现代性已进入明显的危机时期。 ② 新型现代性:是那种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双赢, 人与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 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和谐社会目 标和任务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新型现代性的日益自 觉。

后发劣势


(3)社会的价值体系容易出现紊乱的情形 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形造成了多种不 同的社会生活板块。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板块基础之上,社会 成员的价值取向必然很不相同,致使社会的价值体系出现程 度不同的紊乱情状。 (4)容易形成相对较高的社会期望值 表现为:在经济层面上,人们往往热衷于经济的高速甚 至是超高速增长,期望国家在短时期内就能够迅速富强;在 政治层面上,许多社会成员期望通过实施改革的一揽子方案 和措施,使民主化尽快实现;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社会成员 容易过早地注重高消费的问题,希冀日常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
3、功能理论(均衡理论)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4、社会冲突理论 达伦多夫、科塞、马克思
(四)我国社会变迁的总体分析
——从“乡土中国”到“和谐社会”
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坎坷,社会变迁经历了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其间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现代化过程更是历经 沧桑、九死一生。 (推荐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需要明确以下基本要素:
①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西方国家绝未终止) ②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避免拉美陷阱) (反对趋同论) ③是对历史和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东 亚经济与儒家文化)(沙特) ④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现代化 不等于经济增长)
(二)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
——后发现代化
(一)现代化两种基本类型: 早发型的现代化 后发型的现代化 1、早发型的现代化 第一,现代化的起始时间 比较早 第二,现代化的内生性 特征明显。

现代化两种基本类型
2、后发型的现代化 从德国、俄国、日本的现代化,一直到今天广大发 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都属于后发型的现代化。之所 以称其为后发型的现代化,是因为 : 第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起步比较晚。德国是最早 开始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当它在19世纪下半期实现 政治上的统一并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时候,英法等国 的现代化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第二,这些国家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现代性因 素不是发端于本国社会内部,其现代化的启动多是 缘于外部的刺激与挑战。

郑杭生:概括为七个方面: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 性化;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经济持续而 迅速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共七个方面。
郑先生特别强调了人的现代化的指标。认为,如果没有人的 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因为没有个人,也 就没有社会。现代制度和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 本方面。
机体的内部结构趋于复杂化。 (2)分化后的各种子单元的相对自主性逐渐 形成。 (3)社会机体的整合性大为提高。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分析
3、城市化 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程度的 如何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程度如何。 4、世俗化 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制度、超自然信仰 以及与此有所关联的事物相对来说已变得不重要, 社会成员越来越趋向于现实性、理性化,越来越重 视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 要特征,它所反映的是社会成员总体上的一种新的 内在取向。
(三)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


1、社会文化进化理论 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后来不断发展,成为西方 文化绝对主义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观点是: (1)社会变迁近似生物有机体的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 低级到高级,渐进连续发展过程; (2)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成分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其 内部管理和调节机制也日益复杂; 产生社会分化; (3)社会有机体内部各要素功能性相互依赖; (4)技术发展提高了社会适应和控制环境的能力 推荐:塞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分析
4、占据突出位置的现代知识 现代知识对于整个社会发生着巨大的、不可替代 的作用,并且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现代知识将 处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具有着广泛而深远的 影响。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着 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分析
1、发达的经济 (1)机器以及其他先进生产工具(如计算机)的 操作代替了人工劳动。 (2)社会化的大生产。 (3)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 (4)市场经济体制。 (5)经济的增长具有一种不可遏制性

2、高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1)社会机体中的差异成分日益增多,社会

二、现代化
社会学家长期以来一直
是以关注“现代性”与 “现代化”问题为职责 的(尤其是社会学理论 更是如此)
(一)现代化的内涵


1、现代化的本质:现代性 (1)什么是现代性? 现代性是指在17世纪以来发端于欧洲并 不断影响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 方式。现代性是历史发展的非延续性或断 裂性的结果,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之一,是 将时间和空间组织起来从而连接在场与缺 场的条件,完全不同于各种传统社会,时 间和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高度延伸,在现代 性条件下社会关系脱离了具体的互动环境, 吉登斯 在更为广阔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被重新建 (英)安东尼· 构。

(三)现代化的具体尺度
1、现代化的具体尺度是指现代化的具体指标。现代 化的具体尺度是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具体表现。 2、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由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 斯·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10项指标。这项指标比 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化的状况,对于各个国家或地 区具有代表性和共性。
英克尔斯所提出的现代化10项指标体系

世俗化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出现
1、社会成员现实化行为取向的迅速确立 2、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度增大 3、世俗化对于中国现代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一,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定向的作用。 其二,使中国现代化更具有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势 头。 其三,使中国的发展指标体系趋于全面和合理。 受世俗化等实际问题的影响,中国的发展指标体系 如今也把社会性的内容充实了进去 。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当年汇率)为3000美元 以上; (2)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逆指标)占12%-15% 以上; (3)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45%以上; (4)非农业就业人员在总劳动者中的比重占70% 以上; (5)识字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成人识字率)占80% 以 上; (6)大学生在适龄人口中的比重占10%-15%(平均为12.5%) (7)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为50%以上 (8)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逆指标)为1000人以下; (9)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以上) (10)人口自然增长率(逆指标)为1%以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