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课题3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相继,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格局: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历史性跨越1.背景(1)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标志(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中共十四大①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正确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成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标志(1)邓小平“南方谈话”确认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从而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内容①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①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1997年)(1)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⑤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3.初步建立(1)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2)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1)铁路①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②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③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水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3)航空: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工具(1)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2)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4.大众传媒(1)报刊: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娱乐性、专业性报刊大量出现。

(2)影视①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均远超以前。

②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①概况: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②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

③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意义(1)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中国经济的转型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

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厉以宁《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命题思考]材料强调从1979年起,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

“双重转型”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维度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不同视角。

2.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

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命题思考]对外开放对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探究1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史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史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1)史料一论述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

根据史料一,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前后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2)史料二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特点。

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的特点。

(1)史料一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根本区别在于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2)史料二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新阶段改革的主要使命是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提示](1)问题: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区别: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探究2对外开放的进程史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史料二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

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 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步展示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

——《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今日浦东走笔》(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特”的本质含义。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1)史料一说明创办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深刻意义,它不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而且可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

(2)史料二说明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不仅促进了浦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标志。

[提示](1)经济特区的“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引进技术和人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今日浦东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新时期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