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学院法学专业课程标准法学概论说明:1.课程性质《法学概论》课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这是一门带有普法性质的社会主义法律教育课。
其任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内容的教育。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培养依法办事、依法做人、依法治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有一定法律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
3.教学内容讲授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法的概念、法的结构、法的运行、法的作用与价值、法治、法与社会。
教授部门法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环境法、诉讼法和国际法。
4.总学时共54学时。
5.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习题训练、论文指导和学生自学等方法。
内容:第一章法的概念(4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法的定义、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分类、法的形式和法的效力。
第一节法的用词一、中国古代对法的解释二、现代汉语中对法的解释第二节法的定义一、历史上法的定义(一)从立法者角度给法下定义(二)从司法者角度给法下定义(三)从守法者角度给法下定义(二)从法的作用的角度给法下定义二、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第三节法的本质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二、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第四节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一)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二)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第五节法的分类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二、国内法与国际法三、实体法与程序法四、一般法与特别法五、中央法(联邦法)与地方法(联邦成员法)第六节法的形式一、法的三种形式(一)制定法(二)判例法(三)习惯法二、当代中国法的形式(一)宪法(二)法律(三)行政法规(四)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五)地方性法规(六)自治法规(七)行政规章(八)特别行政区法(九)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第七节法的效力一、法的空间效力二、法的时间效力三、法的对象效力思考题1.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法的分类主要有哪些?3.当代中国法的形式主要有哪些?第二章法的结构(4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法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掌握法律体系、法律部门、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第一节法的结构概述一、法的宏观结构二、法的微观结构第二节法律体系一、法律体系概念二、法律体系特点第三节法律部门一、法律部门的划分二、当代中国的法律部门(一) 宪法法律部门(二)行政法法律部门(三)民商法法律部门(四)经济法法律部门(五)刑法法律部门(六)环境法法律部门(七)诉讼法法律部门第四节法一、法的名称二、法的内容(一) 规范性内容(二)非规范性内容第五节法律概念一、法律概念释义二、法律概念的分类第六节法律规则一、法律规则释义二、法律规制分类(一) 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权义复合型规则(二)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三)强制性规则、指导性规则第七节法律原则一、法律原则的释义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三、法律原则的分类四、法律原则的适用第八节法律制度一、法律制度的概念二、法律制度的特征思考题1.法律体系有哪些基本特征?2.法律部门的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什么是法律规制?法律规制由那几部分构成?第三章法的运行(4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解释和法律监督的概念和基本制度。
第一节立法一、立法的概念和特征二、立法原则(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二)合宪性和法制统一的原则(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四)人民主权和立法民主化的原则(五)保持法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变动性相结合的原则三、立法权(一)立法权的性质和特征(二)立法体制四、立法程序(一)含义(二)立法的阶段和步骤第二节执法一、含义和特征二、执法的原则(一)依法行政原则(二)行政合理性原则(三)行政效率原则(二)行政公开原则三、执法体系(一)行政机关的执法(二)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三)行政委托社会组织的执法第三节司法一、司法的含义二、司法的原则(一)司法公正原则(二)司法独立原则(三)司法民主原则三、司法体系第四节守法一、守法的概述(一)守法的含义(二)守法的构成要素二、不合理的法律是否需要遵守三、守法的理由第四节法律监督一、法律监督含义二、法律监督的机制(一)监督主体(二)监督客体(三)监督的方式和内容思考题1.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我国法律监督的基本形式是什么?第四章法的作用与价值(4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法的作用的基本含义和一般分类,重点掌握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了解法在维护秩序、保障自由、实现正义、促进效率等方面的巨大价值。
掌握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第一节法的作用一、法的作用释义二、法的作用的演进三、法的作用的分类(一)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预测作用4、教育作用5、强制作用(二)法的社会作用四、法律作用的局限性第二节法的价值一、法律价值概述(一)价值(二)法律价值二、正义(一)正义的概念(二)法律正义(三)法律与正义关系的学说1、法本身就是正义2、正义是衡量、评价法的尺度、标准3、法律与正义无关(四)法律与正义的关系1、正义是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和目的2、法律是正义的保障机制,是实现正义的基本形式和手段三、秩序(一)法律秩序(二)法律与秩序的关系1、秩序是法律基本价值2、法律是实现秩序的基本方式四、自由(一)法律自由(二)法律与自由的关系1、自由是法律的基本价值2、通过法律实现自由五、平等(一)平等的概念六、效率(一)概念(二)法律与效率的关系1、效率是法律的基本价值2、法律是实现效率的制度机制思考题1.如何理解法的作用?2.如何理解法律的评价作用与指引作用?3.如何理解法律的局限性?第五章法治(3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法治理论的发展,掌握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法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特征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第一节法治理论的由来与发展一、历史视野中的法治理论二、法治释义(一)法治是一种治国之道(二)法治是一种依法办事的社会状态、社会活动方式(三)法治是一种理想的法律秩序(四)法治是一种以民主宪政为核心的政治法律制度(五)法治是一种法律信仰(六)法治代表一种价值取向三、法治与人治四、法治与法制第二节法治国家原理一、法治国家的制度特征(一)政治体制是民主政体形式(二)国家权力结构是分工制约的关系(三)社会控制原则是服从法律治理(四)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机制(五)文化基础是理性文化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目标(一)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二)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三)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五)专业化的法律职业思考题1.试论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2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第六章法与社会(3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法与政策、道德、文明、科技等社会现象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关系。
第一节法与政策一、法与党的政策的一致性二、法与党的政策的区别(一)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二)表现形式不同(三)实施方式和手段不同(四)调整范围和适用范围不同(五)稳定性程度不同第二节法与道德一、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联系二、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区别(一)产生和存续的社会条件不一样(二)表现形式不一样(三)调整范围不一样(四)作用机制不一样二、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矛盾和冲突第三节法与文明一、科技对法律的作用二、法律对科技的作用(一)促进和保障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二)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管理作用(三)防范和抵制科技发展的消极作用(四)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思考题1.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2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法律对科技有什么作用?第七章宪法学(4学时)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掌握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组织体系、职权范围、运行规则和公民在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概念二、宪法的分类(一)宪法分类(二)社会主义宪法与资本主义宪法的区别三、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四、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二节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一、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概述二、我国的国家性质(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二) 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三、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二)我国的选举制度四、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家结构形式概述(二)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我国的行政区域五、我国的经济制度(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和经济成分(二)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财产(三)我国的分配制度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一)公民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三)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忠实履行公民义务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一)政治权利和自由(二)人身自由(三)宗教信仰自由(四)法律理论(五)社会经济权利(六) 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五)依法纳税第四节我国的国家机构一、我国的国家机构概述(一)国家机构的概念(二)我国国家机构的体系(三)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职权(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职权(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四、国务院五、中央军事委员会六、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八、人民法院九、人民检察院思考题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有哪些?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试述我国宪法实施的监督与保障制度。
第八章行政法(4学时)要求和说明:行政法是部门法的后起之秀,但却是发展最快的法律部门。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一、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一)行政法的概念(二)行政法的特点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行政法治原则(二)行政公正原则(三)行政公开原则(四)行政效率原则三、行政法律关系四、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五、行政法的渊源第二节行政组织法一、行政机关(一)行政机关的概念和特征(二)行政机关的种类(三)行政机关组织系统(四)行政机关职权(五)行政机关的设立、合并和撤销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三、国家公务员四、行政相对人第三节行政行为法一、行政行为法的概念和内容二、行政立法三、行政处罚法(一)行政处罚法的概念(二)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三)行政处罚的原则四、行政复议(一)行政复议的概念(二)行政复议程序第四节行政监督法一、行政监督法的概念二、行政监督的主体三、行政监察监督(一)行政监察机关的管辖(二)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限(三)监察程序四、审计监督(一)审计监督的对象和任务(二)审计机关的体制(三)审计机关的职权(四)审计监督程序思考题1.如何理解行政法的含义?2.简述国务院组成人员和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