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检验

生物化学检验

第二章1.⑴清蛋白,功能:运输游离脂肪酸、某些激素、胆红素、多种药物(运输载体、运输营养)。

⑵血浆脂蛋白: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功能:运输胆固醇,甘油三酯,磷酸及脂肪酸。

?2.急性时相反应:当人体因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组织损伤侵害,诱导炎症,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释放紧急反应性细胞因子,再经血液循环,刺激肝脏细胞产生触珠蛋白、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CRP)等,使其血浆中浓度显著升高,而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则出现相应下降,此炎症反应过程,称之为急性时相反应(APR)。

该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

3.⑴前清蛋白(PA):在SPE(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前方故而得名,主要包括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两者均由肝脏合成.⑵PA生理功能:PA为转运蛋白和组织修补材料。

RBP转运视黄醇,TTR转运T4 。

⑶PA临川意义:①属负性APP;②作为营养不良的指标(PA200~400mg/L为正常);③作为肝脏功能不全的指标。

4.⑴触珠蛋白(Hp)又称为结合珠蛋白,在SPE中位于α2区带。

⑵生理功能:①能与红细胞中释放出的游离血红蛋白结合,每分子Hp结合两分子Hb;②防止Hb从肾丢失而为机体有效地保留铁,并能避免Hb对肾脏的损伤。

⑶临川意义:连续观察可用于监测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

5.铜蓝蛋白(Cp),肝实质细胞合成的单链多肽。

6.转铁蛋白(Tf):临川意义: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低血色素贫血时,Tf代偿性合成增加。

7. C-反应蛋白(CRP):其临床意义:CRP是一个被认识的APP(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CRP是非特异性指标,主要用于结合临床监测疾病:①筛查微生物感染;②评估炎症性疾病的活动度;③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④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监测;⑤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8.⑴蛋白质测定一般利用以下蛋白质特有的结构或性质:①重复的肽链结构;②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对酚试剂反应或紫外光吸收;③与色素结合的能力;④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

⑵凯氏定氮法:是公认的参考方法,用于标准蛋白质的定值和校正其他方法。

⑶双缩脲法:是临床常用常规方法。

⑷直接紫外吸收法:用于较纯的酶、免疫球蛋白等蛋白质测定。

第三章1.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空腹血糖浓度相对恒定在3.89~6.11mmol/L(70~110mg/dl)2.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由胰腺的胰岛B(β)细胞所产生的多肽激素。

3.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由A(α)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

其功能作用: 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②促进脂肪动员;③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调节。

4.高血糖指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0mmol/L,若超过肾糖阈值(8.9-10mmol/L)时则出现尿糖。

5.糖尿病(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6.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DM的典型症状(如多食、多饮、多尿和无原因体重减轻等),同时随机血糖浓度≥11.1mmol/L(200mg/dl);②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PG)≥7.0mmol/L(126mg/d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实验中2h血浆葡萄糖浓度(2h-PG)≥11.1mmol/L(200mg/dl).(注: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单独用来诊断DM,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阳性结果,必须随后用三种方法中任意一种进行复查才能确诊。

)7.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做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个体的血糖调节能力的标准方法。

OGTT的用途:①诊断GDM;②诊断IGT;③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8mmol/L;④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8.血浆标本专用抗凝剂:氟化钠-草酸(盐)钾混合物。

9.⑴糖化蛋白:血液中的己糖(主要是葡萄糖)可以将糖基连接到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上生成糖化蛋白。

⑵其特点:①这是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与血糖浓度和高血糖存在的时间相关;②可为较长时间段的血糖浓度提供回顾性评估,而不受短期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

⑶临床意义:糖化蛋白浓度主要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效果,并不用于DM的诊断。

⑷糖化血红蛋白(GHb)也即HbA1、快速血红蛋白。

GHb(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

注:Hb(血红蛋白)10.⑴清蛋白的产生比血红蛋白快,故糖化清蛋白浓度反映的是近2~3周血糖的情况,在反映血糖控制效果上比GHb更敏感、更及时。

⑵所有糖化清蛋白都是果糖胺,故测定果糖胺主要是测定糖化清蛋白。

⑶果糖胺:葡萄糖通过非酶促糖基化反应与其他蛋白(如清蛋白)结合形成的酮胺,是血浆白酮胺的普通命名。

11.DM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包括:①血糖(包括空腹与随机);② OGTT。

12.DM慢性并发症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包括:①血糖与尿糖②糖化蛋白(如GHb与果糖胺);③尿蛋白(微量清蛋白尿与临床蛋白尿);④其他并发症评估指标(如肌酐、胆固醇和甘油三酯);⑤胰腺移植效果评估指标(如C肽和胰岛素)。

13.低血糖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参考下限为2.78mmol/L(50mg/dl).第四章1.血浆脂蛋白⑴其分离方法: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

⑵超速离心法(是密度梯度离心法)将血浆脂蛋白按密度由低到高分为:CM(乳糜微粒)、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IDL中间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

2.载脂蛋白:⑴其定义: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称为载脂蛋白⑵其生理功能:①载脂蛋白构成并稳定脂蛋白的结构;②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③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及其代谢过程。

⑶血浆载脂蛋白的特征:3.乳糜微粒(CM)运载外源性甘油三酯(TG);正常空腹血液中没有CM;CM脂质含量高。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运载内源性甘油三酯(TG);LDL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TC)从肝脏转运到外周组织;HDL高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TC)从外周组织转送到肝脏。

4.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有:脂蛋白脂肪酶(LPL)、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LCAT)、肝脂酶(HTGL或HL)、HMGC O A还原酶。

?第五章1.⑴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

(定义)⑵酶活性的国际单位(IU):在特定条件下,一分钟内催化一微摩尔底物转变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2.血清酶包括:⑴血浆特异酶有:铜氧化酶【铜蓝蛋白(Cp)】。

⑵非血浆特异酶:①外分泌酶:胰淀粉酶(AMS/AMY);②细胞酶(大部分非血浆特异酶都是细胞酶):转氨酶、LD、CK3.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⑴酶合成异常:①合成减少:肝损害时合成酶的能力受损,血清中相应酶减少;②合成增多:细胞对血清酶的合成增加或酶的诱导作用是血清酶活性升高的重要原因。

⑵酶释放增加:酶从病变(或损伤)细胞中释放增加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制。

⑶酶排出异常4.血清酶释放增加的影响因素有:①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②酶的相对分子量;③酶的组织分布;④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存在形式。

5.血清酶的生理差异:性别、年龄、进食、运动、妊娠。

6.必须根据线性反应期的反应速率才能准确计算出酶活性浓度。

7.根据米-曼方程,当底物浓度[S] >>Km时,则反应速率V≌V max,即反应速率呈达最大速率,在增加底物浓度也不影响反应速率,此时呈现零级反应。

8. 一般酶测定时底物浓度最好为Km的10-20倍。

9.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按反应时间分类:①定时法;②连续监测法。

10.血清酶活性浓度测定中,标本的采集、运输与保存的技术误差因素:①溶血:大部分酶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明显,且其活性远高于血清,少量血细胞的破坏就可能引起血清中酶明显升高。

②抗凝剂(只能用肝素):EDTA、草酸盐、柠檬酸盐可抑制需Ca2+的AMY,使其下降。

肝素适用于急诊时迅速分离血浆进行测定,可使γ-GT升高,AMY降低。

③温度: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有些酶冰冻时不稳定。

11.与传统的酶活性测定法相比,免疫化学测定法的优点:①灵敏度高,能测定样品中用原有其他方法不易测出的少量或痕量酶;②特异性高,不受体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③能用于一些不表现酶活性的酶蛋白;④特别适用于同工酶测定。

12.⑴工具酶:通常把酶学分析中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浓度的酶。

⑵共通(或通用)反应途径:临床生化检验中许多项目的测定使用有工具酶的参与的类似的反应原理。

⑶工具酶参与的共同反应途径的指示反应,最常用的有两类分光光度法:①利用较高特异性的氧化酶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再加氧化发色剂比色;②利用氧化-还原酶反应使其连接到NAD(P)-NAD(P)H的正/逆反应后,直接通过分光光度法或其他方法测定NAD(P)H的变化量。

13.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3h AMY开始升高,多在12-24h达峰值,2-5d下降至正常。

注:胰淀粉酶AMY/AMS检测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第六章1.⑴微量元素:系指占人体总重量的1/10000以下,每人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

⑵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铁(Fe)、铜(Cu)、锰(Mn)、锌(Zn)、碘(I)、氟(F)。

⑶有害微量元素有:镉(Cd)、汞(Hg)、铅(Pb)、铝(Al)。

⑷地方性甲状腺肿指碘缺乏所致甲状腺肿。

⑸硒缺乏是克山病的重要原因。

2.维生素⑴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⑵脂溶性维生素包括VitA、D、E、K⑶VitD缺乏时,可致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儿童佝偻病、成人和孕妇骨质软化症。

⑷VitD缺乏所致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由于其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影响骨钙化可发生自发性骨折。

⑸VitB1缺乏的最典型症状是脚气病。

⑹叶酸缺乏的典型症状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⑺VitC缺乏的典型症状是坏血症。

⑻VitB12缺乏的典型症状是恶性贫血。

第七章1.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为Na﹢、阴离子为Cl﹣,细胞内液主要为K﹢。

2.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①某种原因引起钾自细胞内移出,则血钾增高。

相反,某种疾病的原因使细胞外液钾进入细胞内,则血钾降低;②细胞外液受稀释时,血钾降低,浓缩时血钾升高;③钾总量过多往往血钾过高,钾总量缺乏则常伴有低血钾;④体液酸碱平衡紊乱;⑤肾功能异常。

3.钠、钾测定⑴测钾时,标本不能出现溶血。

⑵标本分离前被冷藏过,造成细胞内钾外移,会使测定结果增高。

应该离心后再冷藏。

⑶测定方法:火焰光度法(血清钠、钾测定的参考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常规方法)、分光光度法(酶法,大环发色团法)4.⑴P50:血红蛋白与O2呈半饱和状态时的PO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