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宽城县职教中心刘振宇摘要: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美育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

所以,运用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教育;作用;审美能力;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

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

缺少审美素养,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

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以一定的审美媒介去感染、启迪美的接受主体,使其在美的欣赏、美感享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较为系统的美学基本知识。

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接受主体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运用美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素养呢?我想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请同行们指教。

一、教育中渗透美育,任重道远。

很多学校的校训里包含有“真、善、美”的含义,求真,就必然尊重科学,重视智育,求善,就必然尊重道德,重视德育;求美,就必然尊重美学,重视美育。

而在人的青少年时期,最乐于也最易于通过审美体验去感知真和善。

学生正是在美的探求和创造中,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忽视了美的眼睛是昏暗的,遗忘了美的心灵是残损的,丢失美的人生更是不幸的。

于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探求,就成了教师的一项责任和义务。

在教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美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你要使自己的语言、行为、环境、心灵更美,你就要接受审美教育——学一点美学。

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人们说爱美和好奇是青年学生的特性,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也往往会出现一些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情况,有些人不懂得什么是文明礼貌和精神文明,以美为丑、以丑为美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从现实中看,一些学生追求外在美和注重美的享受,而忽视内在美和审美教育;注重外观的装饰打扮,而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和美化;重物质的感官的刺激性娱乐,而轻视精神的心理的熏陶怡养等等。

他们把单纯追求娱乐享受混同于美育,致使生活消费超前,而美育素养相对滞后。

总之,学生审美素质的低下,必然影响社会风气的净化,特别是给广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心灵美。

一个人有了心灵美,便可以在精神上放射出美的光辉,而后再形成他的外在美。

正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没有内在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这就是说,惟有心灵美才能使人高贵,那种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就像一块污泥一样。

因此,心灵美应该是人的生活美的核心,它是一个人最高尚、最宝贵的品格。

三、运用课本美育净化心灵,润物无声。

让美育教学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美、自然美。

生活中处处有美育。

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美育。

这是一篇语文课文,鲁迅先生《一件小事》,描写一个人力车夫,车把挂住了一位衣服破烂的老女人被风吹起的衣服,老女人慢慢倒在地上说她“摔坏了”。

或许是真的摔坏了,或许只是她“装腔作势”,人力车夫不理会这些,毫不犹豫地搀着她的臂膊,一步一步向前面的一所巡警分驻所走去。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是“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情感在车夫的美面前被净化了,被纯洁化、高尚化了。

学生在课堂里,一边学知识,一边体会到真、善、美。

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美育,事半功倍。

学校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教学手段,使自然美进入课堂已经不是一件难事。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自然美对于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在《园林绿化》教学里,很多自然的风光,园林设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近自然。

看一看“避暑山庄”皇家园林,瞧一瞧江南水乡,对于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世俗的眼光就是以商业价值为中心的木材商人的眼光,而纯洁或纯粹的眼光,则是排除了自我野心的诗人、艺术家的眼光——真正的审美的眼光。

不难想象,对于森林,木材商人欣赏之后是砍伐;而诗人、艺术家欣赏之后是珍惜和爱护。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就是要养成他们纯洁化和高尚化的情怀和眼光,让高尚和纯洁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前提。

二、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美育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皇帝新脑》P450)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

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

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

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

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美育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正确的审美观取决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必须居于首位。

但是,美育有着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完善,并且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

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美来自于情,情动于衷,没有情谈不上美),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育是道德的补翼”。

所以,美育在德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德育,它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及其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实现的。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化,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

应该说,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是人民的心声。

一个艺术形象和一件美好事物,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力量和感染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唤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比如名甲天下桂林山水,庄严雄伟的万里长城,不仅使人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而且也会使人联想到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激起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不但歌唱了黄河的宏伟气魄,更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当你歌唱这支歌时候,自然会联想到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是古老的民簇文化发祥的地方,还会联想到在那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多少英雄儿女,在黄河两岸的山岗上和青纱帐里,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人的社会实践,就其全部生活内容看,有物质的和精神的,而且精神生活是主要的。

精神生活越充实,人的精神面貌就越发振奋、健康。

人在青少年时期,生命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思想特活跃,如果这个时期失去了富有营养的精神乳汁的哺育,则会自然分流,有的在人生探索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的则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损害了健康的精神世界。

向学生进行美育,如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高雅的音乐舞蹈,学习书法绘画,参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等,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文学、爱美术、爱音乐、爱舞蹈......爱人生中一切美好东西的情趣,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美的东西可以将他们的思想感情熏陶得健康、纯洁,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特长,他们的志趣,他们的创造力。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对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祖国的山川田园要求进一步装点,各种产品式样(乃至于包装)、园林建筑等也要求进一步美化,对学生进行美育,使学生增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能够促进其优秀品质的形成,良好道德的修养。

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使“心灵得到净化”。

易健教授在《审美学导论》中强调指出,美育“既不舍去感情,同时又突破感情,达到对客观规律(深刻的理性内容)的紧张探索与主体目的性的强烈追求的渗透交融,从而使情感获得激荡,心灵得到净化,意志受到陶冶,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

”这里,“心灵得到净化”与“精神获得满足与升华”是互为因果的。

教师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具体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变化的人。

教育者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受教育者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启迪他们的心灵。

因此,人们把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纵观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教育者总是通过审美教育对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现内心的认同,从而反映到行为举止上的。

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并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用美育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是自古有之,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

对此认识不足,就不可能切实发挥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学生中某些不健康的爱好就得不到有效遏制。

如当前有些教师对男生蓄长发、染发,女生涂脂红,穿超短裙,对他们热衷唱情调低下的歌曲、出言不逊、不文明等问题感到“挠头”,往往采取硬性禁止的办法。

结果虽然三令五申,但仍有我行我素者。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误认为自己的形象、行为是美的,是一种风度,是潇洒。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加之日益增长的青春活力,促使他(她)们爱美,追求美。

问题的结症在于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才能使自己变美,就难免出现一些不健康的追求。

这类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是解决不好的。

但只要我们加强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讲清衡量一个人美不美,既决定于自然属性,也决定于社会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