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2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2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2篇
第一篇
美育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还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的综
合素质,从而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应看到,语文教育中的美育,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离不开作品本身,同样与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所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好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审美教育的成效。

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让学生学会审美
审美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审美,关键是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

只要能有效地促动学生审美水平发展的学习,就是自主学习。

过去因
为教学大纲规定了较多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用简单的“填
鸭式教学”来实行灌输。

现在实行的教学大纲作了重大调整,知识点
减少了很多。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留有余地,强调在语文教学审美
教育过程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协助学生确立自主学习的尊严和获得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语文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十分优越的便利
条件。

在教学中理应充分使用计算机、幻灯片、录像、录音等技术手段,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感动学生,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
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现行教材中的美文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结构的形式美、语言的诗意美等的挖掘塑造和再现,从视觉、听觉等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升认知美和鉴赏美的水平。

比如,在使
用多媒体手段讲授《琵琶行(节选)》和《再别康桥》一文时,学生能
够愉快地进入情境之中,在美育的引领下触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
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感应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对学生实行审美教育的课堂。

组织学生观看
著名作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

通过对课内学习的《边城》《平凡的世界》《红楼梦》等作品章节的延伸阅读,领会作品的
意蕴,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沟通,让学生自己去
品味、去感受,实行一番再创作,真正做到与作者的心灵感应,能够
抓住文学作品美的内涵。

4.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美的水平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外化表现。

在写作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写作技巧外,还要重点指导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美感素材,通过思
考加工,写成作文来表达美。

通过学生自己感受审美的愉悦,来培养
审美情操,提升学生感知美、认知美、评价美的水平。

同时,将课堂
内外审美教育相结合,如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观访问、观看演出或文体比赛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
细致观察发现身边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认知大自然的美,开阔学
生的审美视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创造美的水平。

总来说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审美教育,在提升教师自身审美水
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准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的综合使用,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
生树立准确的审美观,促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长期坚持,持续挖掘,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
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切实提升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水平。

第二篇
一、社会美的教育
社会美即是社会现象的美,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即人的
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美。

语文课本中,体现社会美的内容比比皆是。

学习《挥手之间》、《一次难忘的航行》、《清贫》、《梅岭三章》等,我们能够理解毛泽东、周恩来、方志敏、陈毅这些美的人物身上
所表现出的革命家的胆识、气概和大无畏的壮美情怀。

学习《梁生宝
买稻种》、《百合花》、《茶花赋》等课文,我们能够从梁生宝、小
媳妇等普普通通的人身上,看到其心灵美、行为美。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中的美育,就是要为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服务,所以教师应以共产主义思想为
核心,以革命的、进步的、真正美的东西来熏陶学生的灵魂,从而协
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点,以促动其个性的全
面发展。

由此看来,社会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切不可把社会美的教育弄成说教式灌输。

二、艺术美的教育
如果说,在语文课实行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侧重于美的感受力、鉴
赏力培养的话,那么实行艺术美的教育则侧重于美的创造力的培养了,这主要是通过作文教学的手段来完成的。

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后,他们就开始试着写作了,通过观察、思考,对大自然中的景物、生活
中的现象实行描绘。

比如,针对学生作文时易出现的“直、露、快”的毛病,实行意境美
的教育。

告诉学生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切不可为写景而写景,同时还要注意含蓄,因为含蓄是一种更为
深沉的美。

此外,针对学生作文结构不当的情况,还应实行比例美、
和谐美、形式美教育。

形式美虽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形式美总是
为内容服务的,因而形式美反又作用于内容。

所以作文时,切不可只
重内容,而轻形式,一篇好的作文,也要求比例合度、匀称、和谐。

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语文课中的美是多方面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实行美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
践中持续地摸索,作者在教学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情感性原则美育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审美教育,教师只有先受到了
美的感染,发了真情,才能引导学生去审美,这是由美育的情感教育
性决定的。

在教学中,教师有慷慨陈词、娓娓动听的言教当然好,但
教师是否真地受到了内容的感染,是否进入了美的意境,学生是能看
得出来的。

学生若看到教师吐了真情,露了真心,那他们也会随你进
入美的境界,从而受到陶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反之,学生看到
教师是在做戏,虚情假意,那审美教育就失败了,因为他们意识到自
己被欺骗了。

这就要求教师深人扎实地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
因素,在教学中抒真情、露真意。

2.适时性原则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审美教育的契机,掌握好分寸,尽量让学生发挥审美主体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能明察学
生审美思维的火候,即时点拨,加一把火,学生若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语文学习中自发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那美育的效果远比教师的
说教高得多。

3.切近性原则在教学中除把握好审美教育的契机外,还应尽量把课
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周围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让学生从审美对象
上看见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东西使他们在真挚、强烈的美感共鸣之中
得到审美教育。

所以,把课文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及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更易接受,更易触动他们的美感神经。

当然,这里说的“联系”,决非“一切为了现实斗争服务”,而是把作品中的思想同现实中的人
事适度地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论文2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