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


任何社会都存在贫富不均,由上,通过社会救助解决 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福利。综 上,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主张如下: 一是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 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二是国家通过征收累进税的方法 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用来向低收入者增加失业补助和 社会救济,以缩小贫富差距、增大普遍的社会福利; 三是普及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制度, 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 虽然在当时的制度下不可能实现“收入均等化”,但 庇古提出的转移性支付及改革社会福利的思想,几经 演变并广为流传,成为各国实行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 之一。
贫困的测量 1.国际上对贫困状况的界定与识别指标 (1)世界银行:以人均收入确定贫困线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贫困指标
* 人文贫困指标表示健康长寿、获得知识、 利用资源三方面的能力被剥夺,主要有健康、 预期寿命、获得洁净的饮用水等方面。
中国城市贫困线的测定 (1)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比例法; ②收入平均数法; (2)相对标准测算法; ①基本需求法; ②恩格尔系数法; ③数学模型法
③温情主义论
又被称为父爱主义论,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 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以温情的态度来对待, 给予一定的救助而不管陷入困境是由于个人 的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小结
回顾以上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慈善或恩赐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起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人权保护思想长期以来一 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 度尤其是社会救助政策的一个理论基础;温 情主义思想成为当代社会救助理论的一部分, 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实践。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1)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 会化以及产品生产的社会化。 生产的社会化不仅带来了劳动方式、交际方式、分配方式、 活动的变化,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 变化, 还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③凯恩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惟一的决定因素, 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及 收入增加多。凯恩斯称收入和消费的这种关系为消费倾向。平均消费 倾向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 指在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所占的比例。凯恩斯认为,随 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个人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即边际消 费倾向递减,使有效需求和总供给价格之间就有一个逐渐增大的缺口 不能弥补。要弥补这一缺口,必须增加个人或家庭收入以刺激社会总 消费。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各阶层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富人的边际消 费倾向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前提下, 如果政府通过政策修正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使富裕阶层的财富向贫 困阶层转移,就可能促进社会消费上升。
(1)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在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之前,关于社会救 助的思想早已存在,有些思想至今仍影响着 社会救助政策、实践、理论。
①慈善和恩赐思想
与社会救助有关的思想最初的表现形式是慈善或恩 赐思想。 如: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汉姆拉比国王发布的公 平法典中包括了要求人们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的条款。 公元前1200年,在以色列,犹太人被告之,上帝要 求他们帮助穷人和残疾人。公元前500年,希腊语 中意为“人类博爱行为”的慈善事业在希腊城邦国 家里已经制度化,鼓励公民为公益事业捐款并且在 供贫民使用的公用设施中备有食物、衣服和其他物 资。公元前300年,中国的孔子在《论语》中宣称 人是通过“仁”这种表示爱心的方式来相互约束的 社会的人,“仁”通常表现为全心全意地帮助穷人。 公元前100年,罗马帝国确立了所有罗马公民在贫 困时可得到由贵族家族分发的谷物的传统。
(四)负所得税理论
世界各国实行个人所得税时都遵循纳税能力 原则。通过负所得税向低于起征点的人和家 庭转移支付,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从而将 所得税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社会救助的产生与演进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1. 经济条件 2. 社会条件 3.思想条件 4. 政治条件 (二)社会救助的演进(发展) 1. 国外 2. 中国——专题讲座
(2)现代社会救助思想
①马尔萨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马尔萨斯(1766-1834)认为人口增长模式与生活 资料增长模式是不同的,人口以几何模式(如1、2、 4、8)增长,而生活资料以代数模式(如1、2、3、 4)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能允许的 范围时,就必然会导致贫困。但较强的人口生育能力 被贫困和罪恶所抑制从而使人口同生活资料最终保持 平衡。因此,他认为贫困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也是 必要的。一个国家的幸福并非绝对取决于贫富,而是 取决于每年食物的增长与该年人口增长相接近的程度。 虽然人们不能消除社会贫富差距,但如果存在缩小贫 富差距的政治制度,我们则应该采用。另一方面,大 大缩小贫富差距必然会削弱中产阶级的活力。
B.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1938年及之后,英美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旧福利经济学进 行了重要补充或修改。如,20世纪30年代,卡尔多等人提出 并论证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 学在批判和吸收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 济学,即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萨缪尔森、J.R.希克斯、A.伯 格森、A.P.勒纳、西托夫斯基、艾伦、李特尔等人。该学派运 用“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最优”、“补偿原理”、“社会 福利函数”等分析工具来说明政府应当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 通过个人福利的最大化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1. 经济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有一定 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一个较 为完善的调节收入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2. 社会条件 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 立和矛盾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
(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3.思想条件 随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具备,社会救 助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即社会或国家应该承担对 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风险的责任。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 率,而不是收入均等化,即当通过市场竞争使 资源等到最适度的配置时,才实现了帕累托最 优,才能达到最大社会福利。而当市场失灵时, 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进行有效矫 正。其实质是,政府的某些措施或立法使一些 人得益同时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过 损失总额,则政府可使用适当政策向得利人征 收特定税收,以补偿受损者,从而增进社会福 利。
基于这种思想,政府和社会建立了孤儿院、 济贫院,并给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宗 教中的一些教义成为社会救助思想的来源 之一,尤其是基督教中的一些思想对社会 救助的影响最大。许多宗教机构根据宗教 教义来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具有社会救助 的一些特征。 由于这种具有部分社会救助特征的思想的 局限性,基于这种思想的一些救助措施和 对策也具有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
②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A.旧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最早对社 会保障进行经济研究的学派,它形成于20世纪初 的英国,后来在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得到传播。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出版 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生,他也被誉为“福利 经济学之父”。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确 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
(二)最低生活保障理论
通过生活救助,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 足被救助者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基 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性活动。
(三)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社会救助制度被世界各国用以解决市场无法解 决的公平问题。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人们的生活领域干 预过大,包揽过多,结果导致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 产生消极影响。
1. 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为 社会救助提供物质财富。 另外,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内容多样化和需要 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1)社会稳定的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劳资矛 盾和对立日趋激化,引发社会动荡。 ——稳定社会是社会救助产生的直接原因。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2)社会救助思想的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和专家 开始从理论角度来探讨社会救助这一问题, 社会救助言论/思想不断产生。
2. 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
(3)救济机构的存在 ——慈善救济:如教会举办的孤儿院、医院 等。 ——互助机构:如工会等。
3. 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条件
②人权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有了进一步的自 身权利保护意识,一些进步人士和开明人士 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享受一定生活水平 的权利,国家或社会有保护每个人的责任。 随着这种认识的产生,社会救助思想也从一 种慈善和恩赐转变为一种人权。这种人权内 涵的社会救助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成为 当代社会救助理论的一个基石。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第一,力主消费支出。凯恩斯认为,高消费可以和高投资并存,节俭 虽然符合道德规范但对社会不利。政府举债支出虽然使财政出现赤字 但可以使社会走向富裕。因此,他鼓励政府消费,并认为政府的一切 支出都是生产性的。一方面,政府可以增加其购买水平,扩大对商品 和劳务的需求,举办公共工程;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水 平,以及社会救助金等社会保障费用。 第二,凯恩斯认为,财富分配不合理是现实社会的根本缺陷之一,会 降低消费倾向,导致有效需求减少,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应 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通过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思想,可以成为各国实行社会救助的思想 基础之一。任何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社会消 费,但贫富差距过大会严重影响该国社会消费的提高,因此,只有缩 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问题,才能拉动整个社会需求。为此,就必须 实行社会救助政策。这种思想与庇古的主张有一定的联系和类似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