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社会救助概述

第一章 社会救助概述


•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理论
• 反贫困是社会救助的主旨。贫困理论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理 论。因此,贫困救助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 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如下: • (1)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每位服务对象都拥有自己 的权力,但是可能自身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行使的机会。 社会工作者需要创造机会,提升服务对象的意识,赋予其 自我改变贫困状况的权力。
• 三、社会救助的介体 • (一)社会救助的内容 • 一般而言,社会救助的内容包括城市生活 救助、农村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 助、住房救助、失业救助与就业援助、灾 害救助和司法救助。
• • • • • • •
(二)社会救助的原则 1.依法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人本化原则 4.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原则 5.统筹发展原则 6.及时性原则
• (二)现代社会救助是基于基本人权的公 共行动 • 1.现代社会救助属于维护人权的一种公共行 动,而不是“行善施舍”,不用于一般的 慈善行为。 • 2.社会救助不是出于对有需要帮助的人的一 种怜悯和同情,而是基于基本人权的公共 行为。
• (三)社会救助属于社会再分配领域的公 共行动 • 1.社会救助在本质上是未达到某种公共目的, 政府通过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社 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 • 2.强调“公平优先”,旨在通过再次分配, 调节是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程度、维护社会 的稳定,保障个人公民的基本人权等。
• 1.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变成被救助 的对象,虽然接受救助时被救助者表现为一个个 体或家庭,但是从整体上看社会救助问题属于公 共问题。 • 2.社会救助时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体为了解决贫 困、临时困难、生命威胁的公共行动,使用的是 公共资产,动员的是公共力量,分配到是公共价 值,实现的是公共利益。
第一章 社会救助概述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性质和特点
•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 社会救助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且主导的多元 化行动网络依据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因各种 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 员及其家庭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 援助与支持,以保障其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的社会保障制度。
• 二、社会救助的性质 • (一)社会救助属于一种公共行动
• 3.市场主体 • 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救助的可能性: • (1)“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昭示着企业也会 通过捐赠等方式反哺社会。 • (2)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公益行为提高自己的知名 度和公信力,借此可以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进 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 (3)市场主体可以通过政府采购、项目委托等方 式参与社会救助的实施。 • (4)通过市场行为可以更好地获取社会救助资源, 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服务或款物的质和量。
• • • •Leabharlann 二、社会救助的客体 (一)基于收入及生活状况的分析 1.没有生活来源、且无依无靠的受助者 2.有一定收入和生活来源,但其十分有限, 使其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或相当于 国家法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受助者。 • 3.因为突发危机而造成生活、生存困难的受 助者。
• (二)基于受救助对象所处社会群体的分 析 • (1)未成年人;(2)老年人 • (3)残疾人;(4)失业者 • (5)疾病患者;(6)流浪乞讨者 • (7)进城务工人员;(8)涉法当事人 • (9)其他应该被列入受助对象的社会成员, 如遭遇各种患难、不幸的人员。
• 三、社会救助的特点 • (一)基本保障性 • 社会救助旨在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种最起码 的安全性和“确定性”,无论是谁,只要 其生活一旦陷入困境,或者降低到法定的 保障线之下,就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获得社 会救助。但是这种救助标准仅限于满足基 本生活需求,属于“最低水平的保障”。
• (二)非义务性 • 是指国家和社会对被救助对象实施救助, 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使其摆脱生活困境, 而并不需要被救助对象做出任何承诺,也 无需被救助对象付出任何报酬,不具有交 易属性。
• 需要政府在社会救助的多元治理主体中扮 演重要角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1.从宏观上看,政府应该承担指导责任和确 定行为准则的责任。 • 2.在微观层面上看,政府应该切实担当其社 会救助的“划桨”责任。
• (1)政府在社会救助立法,社会救助程序、 标准、对象等方面担任主导作用,扮演主 体角色。 • (2)建立规范的社会救助款物管理机制。 • (3)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 层次。 • (4)动员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救助。 • (5)通过发展经济、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 扩大政府社会救助的公共财政支出。
• (五)救助期限的短暂性 • 社会救助的期限一般较短,只要被救助者 能够通过自身生成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救 助行为即可停止。
• (六)政府主导性 • 政府主导性是指实施社会救助的主体虽然 可以是多元的,但是主导者、承担主体责 任者是政府。 • 1.社会救助项目、范围、标准通过政府立法 确定; • 2.社会救助的实施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 • 3.实施社会救助的主要是政府部门或者有政 府部门动员的社会力量,政府在其中承担 统一指挥、领导协调的职责。
• (2)优势视角 能力是优势视角的一个重要概念,存在于 个人、家庭和群体以及社区的各个层面。社会救助社会工 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增进自身能力。
• 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性 •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结合了社会工作的专业 方法与社会救助的特殊性,其特点包括: • 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 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 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 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 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作用
•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有: • 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 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 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 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 (三)对象限定性 • 一般而言,享受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需要 达到下述两个条件之一: • 1.经过个人申请、政府调查而被认定社会救 助对象。 • 2.处于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下,生活难以为 继,生命受到威胁等。
• (四)公共责任性 • 现代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人权, 是国家和社会对于有需要者的一种责任和 义务,如果政府等公共机构没能及时、有 效地实施社会救助,将被视为“失职”、 “缺位”,严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而不 仅仅是道义上的谴责。
• (二)“元治理”角色的担当者:政府 • 具体而言,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可能存在的问 题和风险有: • 1.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乃至市场化的过 程中存在着政府“卸责”和缺位的风险。 • 2.社会救助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需要强调救助 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化。 • 3.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需要合适处理多元主体的 责任交叉和充分合作。 • 4.对民间能力能否有效参与社会救助也存在争议。
• (四)社会救助是法定的、制度化的公共 行动
• 1.政府在开展社会救助时要依据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 不合理的认定救助对象、降低救助标准、错乱救助程序等 都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理。 • 2.现代社会救助依赖固定、专业的机构实施,这些机构依 法成立,他们进行必要的分工合作、设置合理的职能部门、 招募专业的工作人员、实施科学的组织管理。 • 3.现代社会救助项目,实施范围等都是法定的,不得随意 更改,也正因为此,现代社会救助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和 系统性,并不像一般救济行为那样具有临时性、短暂性。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制度构成
• 一、社会救助的主体 • (一)基于治理理论的分析 • 治理理论反对将意义束缚在总体化、中心 化的理论和系统之中,强调公共机构和民 间机构、社会个体的合作,强调通过多元 主体之间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达成共 识、共同行动,形成多元和相互的权力向 度。
• 社会救助实施主体:政府、社会组织、社 会个体,乃至市场主体。一方面政府应该 在社会救助上扮演主导者角色,在立法、 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力量动员、监督管 理等方面承担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政府 应该将其独自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 责任中的一部分转移给民间机构,民间机 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公共项目委 托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提供公共服务。
• (三)治理网络的有益参与者 • 1.社会组织 • 社会组织可以在社会救助方面发挥如下三 大方面作用: • (1)直接救助者角色 • (2)政策促进者角色 • (3)资源募集者角色
• • • • • •
2.志愿者 志愿服务的形式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互助与自助类的志愿服务; (2)具有博爱特性的志愿者行为 (3)参与型志愿服务 (4)倡导型志愿服务
• 市场主体可以分别以如下五种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 (1)市场主体直接为社会救助项目捐赠资金或需 要的物质。 • (2)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合作,使用社会组织的 无形资产开展公益营销。 • (3)市场主体为了提供自身内部管理效率,激励 内部员工,也会在其成员中开展一定程度的社会 救助活动。 • (4)市场主体接受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委托,参与 社会救助,提供社会救助服务。
第三节 社会救助的意义与功能
• (一)缓解贫困,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 谐 • (二)保障生活,提高能力,促进社会发 展 • (三)扶贫济弱,保障人权,实现社会公 平
第四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 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 •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指在社会救助领域,社 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 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 过程。
• (5)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以市场化的方式获取社会救 助资源。 • 一是重商的时代精神使营利性行为在非营利世界中容易被 接受; • 二是许多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都在寻求以新的方式提供社 会产品和服务,而不使受益人产生依赖心理; • 三是非营利组织领导人正在寻求解决财务可持续发展的问 题钥匙,自营创收的商业活动被视为比捐款和拨款更为可 靠、更为充足的资金来源。 • 四是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资金来源也正向更商业化的渠道 倾斜。 • 五是竞争对手也“逼迫”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考虑商业性 融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