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诗派1

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摘要: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

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诗风黄庭坚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

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

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

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

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

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

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

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

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

因为宋朝的建立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而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兵变而造就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因此这种特别的朝代更迭形式虽然避免了战争伤亡,却也使得一些社会矛盾未被打破而继续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宋朝都表现出一种“虽富却弱”的尴尬局面。

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的确,重文政策的推进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文最盛的时代,但是文化盛世的同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党争不断等政治危机逐渐显现。

政治的混乱终于不可避免的延伸到文化领域,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诗文的革新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广义上的江西诗派正是出现于此起彼伏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师承元祐诗学,却加之瘦硬的理学成分,自成一家。

两宋时期,文化与政治的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南迁之后,君主的沉迷享乐,怯懦无能,与诸多爱国文人的浓重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地对抗。

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多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忧闷情绪,江西诗派亦是如此,南渡诗人或是南宋的中兴诗人等多在承继黄庭坚、陈师道瘦硬诗风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自己的感伤情绪。

总体来说,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江西诗派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着由瘦硬的说理向说理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二、从代表人物看诗风转变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共二十五位,加上吕本人,共计二十六位。

而在这二十六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一祖三宗,即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

其中,黄庭坚被后世尊称为江西诗宗。

原因是:在元祐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自身独特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诗风;他亲身奖掖和提拔的后学成为江西诗派的主干;他对青年诗人的谆谆教导,形成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家法。

正因为如此,黄庭坚为后学诗人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典范,在他开创的诗学范式的引导下,江西宗派得以形成。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中坚力量,其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明显收到了杜甫的影响。

首先,在诗歌内容上,黄庭坚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及时事政治的诗,但是与诗圣所不同的是,诗圣的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苦难生活和政治上的黑暗状况,因此,其诗被后人尊称为诗史。

但是,黄庭坚因其本人专意于书法艺术和读书赋诗,参政意识不高,所以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他对现实的描写是有所回避的,希望能狷介自持而洁身远祸。

在艺术手法上呢,黄庭坚则坚持了杜甫喜用拗句的传统,给人以奇绝劲峭的感觉。

同时,黄庭坚提倡用典,力求“无一字无来处”,但是此处的用典应特别注意的是要尽力的避用俗典,以达到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效果。

但是过分的注重修辞和用字,也是的黄诗易出现晦涩难懂的弊端。

而在诗歌的意境方面,黄庭坚追求无意为文而文已至,强调做诗要达到自然平淡之美。

故刘熙载曾这样写道:“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

”其实相较于苏轼的豪放和大胆抒情,黄庭坚在意境方面似乎略胜一筹。

故以“以意引领”为特征的山谷诗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

陈师道,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苏门六君子之一,同时作为“论士三人”之一,也是黄庭坚最看重的诗人。

黄曾这样赞誉陈师道:“陈履常正字,天下士也。

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络脉,有开有塞,而至于九川涤源、四海会同者也。

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

至于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

其论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时辈未见其比。

公有意于学者,不可不往扫斯人之门。

”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黄庭坚对于陈师道的看重和推崇,当然事实证明陈师道也的确担得起黄庭坚如此高的评价。

陈师道作诗师黄而学杜,主张作品应该在平淡中展现现实的图景,故陈虽对苏轼多崇敬之情,却未能沿袭苏轼的诗风进行创作。

苏轼生性旷达,即使一贬再贬,也绝不会失掉对生活的信心和仕途生活的向往,但陈师道却不同,生活圈子很小,生性又细腻,故常常就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抒发感慨,感情真挚而朴实。

这也就体现了其诗歌“朴拙”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的特点。

但是陈诗也有着以简缩文句为工,瘦硬枯涩不能通身的缺点。

陈与义,三宗的最后一位。

其诗歌内容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其中前期多抒怀、咏物、唱和之类,体现文人雅士安逸文雅的生活情调。

但是其后期作品却多伤时忧怀的篇什,体现了一代文人对偏安江南的难解愁绪。

受内容的影响,陈与义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相应的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

其中,前期陈与义受到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为明显,重视句法,造语用字凝练,但较前二人诗风明净清新。

但是后期,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使他对杜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努力学习杜诗的爱国精神,对杜诗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雄浑深沉的诗风,突破了黄庭坚、陈师道瘦硬的诗风。

以上,笔者从历史贡献和时间先后的角度对江西诗派的三宗的诗歌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下面将具体介绍江西诗派中几个较著名的小派别。

首先是山谷四甥,也就是江西诗派的四位洪州诗人,都是黄庭坚的外甥,分别是洪朋、洪刍、洪炎、徐俯。

“四甥”均受到黄庭坚真心的关怀和精心的教导,故在山谷诗的传承上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之无愧成为江西诗派的成员。

洪朋是洪氏兄弟中的长兄,是南昌诗人群体的领袖,在三洪中成名最早,也最早得到舅父的认同。

就写诗而言,因为洪朋在现实的科考中屡试不第,仕途坎坷,所以在诗作中多表现时代的变迁和个人际遇的沉沦,被舅父成为“候虫之声”。

但是同为歌咏身边之事,洪朋与陈师道又有所不同,陈多借身边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愁绪,洪朋却是以诗作作为摆脱、超脱和解脱的媒介,以此来平息化解自己内心难以排解的抑郁。

因此,从洪朋的作品中,我们大多可以感受到其摆脱、超脱和解脱的主题。

但是这种洒脱却与苏轼的豪放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比来看,苏轼的诗词中所表现的洒脱是真洒脱,是看透生活的真智慧,而洪朋之所以在诗中展现摆脱、超脱和解脱的情怀则是对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一种想象之中的排遣,是假洒脱而真抑郁。

也正是因为他总是生活在现实的不如意之中,才使得他英年早逝,徒剩下一些感慨。

从仕途来讲,洪刍似乎比其兄要幸运得多,但是在作诗方面却是不尽如意。

同洪朋一样,洪刍作诗也多是效仿黄庭坚,但是却往往不得要领。

众所周知,山谷诗多瘦硬难懂,讲究锻炼,洪刍学之,雕琢做作的色彩过于浓厚,只得黄诗之形而终未得其神。

但是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未能察觉这点,反而对洪刍的作品大加赞扬,以至于洪刍一跃超越其兄,成为三洪中影响最大的一位。

至于洪炎,虽然是三洪中年纪最小的,但却是得功名最早的,在宦海中沉浮的时间最长,因此相较于两位哥哥,多一些城府,少一些疏野,然在骨子里,他还是江西诸友的同调。

故在洪炎早年的诗歌中多是承袭山谷诗瘦硬的点,精于炼句,善于用典。

而在生命的后期,洪炎的诗却以学习杜甫为主。

其实江西诗派本就是以杜甫为祖的,但是多局限于篇章字句的锤炼而已。

洪炎晚年有与杜甫相近的生活经历,在苦难中,以诗歌的语言来诉说人生的境遇,虽然不似杜甫那样悲天悯人,却也写出了生逢乱世的真切感受。

因此,从这一点来讲,洪炎对于江西诗派诗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庭坚曾这样评价诸甥,四洪“皆能独秀于林”,徐俯却是“万人敌”。

看似否定的评价,其实包含了黄对于徐俯前途无量的预言。

的确,徐俯在学习山谷诗上与三洪的规行矩步不同,而是在学习其诗学的同时,对其诗的取向进行了大胆地扬弃。

故从形式上讲,徐俯沿袭了山谷诗重视句法和修辞的传统,但在内容上却一变山谷诗晦涩难懂的弊端,将其不断发展的人生感悟尽显诗中,看似平淡无味实则蕴理丰富。

总的来说,相对于三洪的学山谷却均未有所大的成就来说,徐俯的诗大胆创新,可自成一家。

其次,较为著名的小派别是临川四友,即饶节、谢逸、汪革和谢薖。

饶节,临川四友中最年长的一位,潜心佛法,常将佛法中的空灵无争的禅意赋予诗中,故其诗纯真朴实,华而不绮,被南宋诗人陆游称赞为当时诗僧第一。

谢逸,仕途上的不顺非但未能扼杀其生活的热忱,反而阴差阳错地推动了其在诗文创作方面的发展,最终竟成为理学传人和临川诗人的领袖。

从诗歌体裁上来说,谢逸的赠答诗最为著名。

仕途上的失意使他有闲暇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交往,而因此赠答诗也就成为其诗歌作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在这类赠答诗中集中体现了谢逸的理学思想和江西诗人的情怀。

如通过朋友之间的问答来以节气、道义等互勉之,立意极其高远,而且善于捕捉友人的气韵神采。

而且,相对于以往江西诗派的诗人不同的是,谢逸的诗在传播理学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使得诗作更显得有生气而不至于晦涩难懂。

至于汪革,因其早逝,存留下来的诗歌作品不多。

但是从友人所写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判定,“穷则独善其身”的意志使其在仕途生意,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品格的高洁和诗歌的纯净,值得后人的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