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

1 儒学摘要三、孔子对孝敬父母提出了哪些要求?简述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孝”的原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

”“汝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汝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孝”的原因在于:农耕文明的基础(守土惧迁);注重实际的生存方式(耕而有获);敬祖传统的意识(血缘亲情、经验承接)五、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

(1)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历史上,孔子的道隐、庄子的心隐、西汉东方朔的朝隐、陶渊明的田园之隐、魏晋名士嵇康和阮籍的酒隐及唐朝白居易的中隐等都是“独善其身”的表现;六、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

荀子主张以“礼法”治国,具有明显的“以礼容法”(后世统治者大者施行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方针,盖源于此)特征,意欲治人,必更多关注人之缺点,故认为人本“性恶”。

其实,以“善”或“恶”界定人的先天之性,都是不够正确的。

人的品性的养成,更多地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决定的,相对而言,荀子认为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及本人的刻苦努力,可以达到“性善”的说法,具有合理性。

8 项籍三、苏洵认为:成就大事业,必须具备“虑、才、量”三种素质。

这对我们有何启示?(1)“虑”实质上就是目标和规划;“才”是实现目标和规划需要的素质和能力;“量”是胸襟和气度。

(2)但必备素质不等于全部素质,在此基础上,还需加强其他方面的修养。

姑且不论成就大事业的标准是什么,人生在世,如同草木一秋,非常短暂。

而人们还是非常积极的在这个世间打拼,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必定要和周围的人接触,必定要做事,因而,就需要基本的素质,苏洵认为的“虑”实质上就是目标和规划;“才”是实现目标和规划需要的素质和能力;“量”是胸襟和气度。

无疑,这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但必备素质不等于全部素质,在此基础上,还需加强其他方面的修养。

10 呵旁观者文一、文中指出:“旁观二字,代表吾全国人之性质”,你认为形成这种国民性的原因何在?形成这种国民性的主要原因是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君主即国家,君主的利益即国家的利益,国民的权益则来自于君主的恩赐,普通国民基本被剥夺了参与国事可能性,成为“旁观者”便是在所难免的了。

12 今一、你如何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

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

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

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

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

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就如同中国是从远古走来,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未来的走向也绝不能脱离昨天和今天所积淀的历史传统,我们可以向先进的美国学习,但是却不能讲美国模式全部搬到中国来。

16 晋公子重耳之亡一、结合重耳的经历,分析“磨难”对人生的价值。

重耳是一个养尊处优,不谙世事的贵胄公子,经历一系列的磨难,可谓大器晚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一个单纯的公子,被作国王的父亲追杀——亲情的重伤乞食于卫——流离失所曹国窥浴——高位者的侮辱郑国不纳——同侪的无视没有亲情的伤害,不能洞悉人情险恶;没有流离失所,不知和平安定家园的可贵;没有曹国窥浴,不会警醒熟睡的大志;没有同侪的无视,就不具有练达人情的成熟。

一次次的磨难使重耳在世态炎凉中成熟起来,人情练达,逐步具有了国王的姿态,乃至春秋霸主的威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诸多磨难,也许不会有历史上的晋文公。

磨难是一笔财富。

磨难是重耳成长路上的助推器,人格裂变中的催化媒。

六、赵姬在文中有何表现?你如何评价这一角色?赵姬: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形象在宗法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春秋时代,面对激烈的争嗣斗争,赵姬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态度。

她,本有子息可以承嗣,却不待宠专位,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仅请回赵盾,并主动让出嫡嗣之位。

正是她的宽容大度、唯才是举,为晋国觅得了一位难得的贤相,为晋国霸主地位的巩固做了间接的重要贡献,昭示了她深名大义、知书识礼的光辉形象。

八、你了解的介之推的故事是怎样的?据称“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之推的故事,请从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

寒食:节日名。

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

介愤而隐于绵山。

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

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

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则禁火为周的旧制。

汉刘向《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介之推死事无关;晋陆翙《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介之推事。

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唐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仙村人《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吴兰修《黄竹子传》:“临行,﹝竹子﹞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侬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真娘墓一吊;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张煌言《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介子,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

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

”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宋洪迈《容斋三笔·介推寒食》、清袁枚,《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综上:1、“寒食”,与春日草枯天燥,易起火灾的提醒防火有关;2、悼念介之推成为防火与怀逝结合;3、悼念介之推(名人)逐渐转化为悼念自己的亲人,防火之意失去;4、这一节日的确立,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血缘、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

5、当今应将此节予以保留与重视。

20 马伶传四、当代社会同样充满着竞争,马伶的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学无止境。

永不言败。

向生活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9 答李翊书一、概述本文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第一,立行为人是立言为文的先决条件。

第二,增进知识与提高写作能力须经长期而艰苦的历程。

第三,写作文章要以气为主,坚持独创。

第四,树立写作之信心,正确体认自己的文章,勿为他人所动。

第五,品德修养与知识的增加是终生之事,不可须臾懈怠与缺失。

四、作者介绍了自己学文的三个阶段,请加以划并谈谈你的体会。

苦读阶段:“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茫乎其若迷”。

初效阶段:“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大成阶段:“如是者亦有年…然后肆焉”人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必有如此过程,否则万难有成。

32 伯兮三、本诗女主人公对丈夫应征,从最初的由衷自豪到离别后的痛苦思念,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情状。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1、就女主人公而言,一方面希望丈夫“男儿当自强”,(“自古男儿当自强”唐·李咸用《送人》)能够建功立业,为己增光;另一方面又“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对孤独之中虚度时光而苦痛。

2、其实,人生无不经历这种“两难”。

我们应当这样抉择:(1)两种选择中择其重大者;(2)选择应慎重,一旦选择,则应无怨无悔。

34 梁甫吟一、简述本诗的抒情层次,其中显示了作者怎样的个性特征?全诗分三层:一层由“长啸《梁甫吟》”至“何况壮土当群雄”,借古喻今,阐述作者的政治理想;二层由“我欲攀龙见明主”至“以额叩关阍者怒”,用神话比喻作者在现实中的困厄处境;三层由“白日不照吾精诚”至“大人(山旁加兒)屼当安之”,以不相关联的一系列典故表达诗人理想遭受挫折后内心强烈而又复杂的情感转折,从怨愤转到坚持,从告诫统治者转到对自身前途的坚信,最终情感得到渲泄而归于平和。

李白的个性特征: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高度的自信、自负,自命不凡。

具有崇高理想,并非以一文人自足,自命,具有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乐观豪迈的精神。

二、李白在诗中是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为何会有这种态度?李白在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是坚守理想,充满自信,这样的态度与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段处在盛唐时期,外患的翦除,国力的强盛,政治的相对清明,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盛唐社会特有的尚武精神使得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前景、个人的命运大多报有乐观的态度,李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当下的中国需要我们重温这种时代精神。

49 秋声赋三、作者与童子对秋声的审美感受有何不同?试结合相似事例,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不同之处在于童子表达的秋声是五官可以感知的秋声,而作者对秋声的理解,是情景交融,客观事物与内心情感相互碰撞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