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式沟通交流
其次,信任对方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案例】《论语· 颜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第三,及时调整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 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案例】《史记· 酷吏列传》 匈奴来请和亲,群臣议上前。博士狄 山曰:和亲便。上问其便,山曰:兵 者凶器,未易数动……今自陛下举兵击 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由 此观之,不如和亲。
《论语· 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案例】《论语· 公冶长》: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 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 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一、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论语· 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 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 以知人也。
【案例】《史记· 楚世家》: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 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 鼓之间。
伍举曰:“原有进隐。”曰:“有鸟在于 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 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 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 王曰:“若不闻令乎?” 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原也。” 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 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 说。
“中国式”沟通交流
——以《论语》为中心
齐鲁师范学院
文学院
李雁
授课大纲
一、语言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二、交流沟通的主要环节 三、 “中国式” 交流主要特点 四、交流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班固《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 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 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 谓之《论语》。
知人才能寻以上,可以 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 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交流障碍之二:不知言 《庄子· 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 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 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 在意,得意而忘言。
《礼记· 大学》: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论语· 子路》: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 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 以若是其几也。
《论语· 子张》: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论语· 卫灵公》: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 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 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时口误,应立刻更正。
【案例】《论语· 阳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 之耳。”
其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礼记·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中者,不偏不 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 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慎言是要严谨,不是不言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案例】《论语·宪问》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 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 ,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 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对事,多从积极意义上表述。 【案例】《老学庵笔记》卷一 晏尚书景初作一士大夫墓志,以示朱希真。 朱希真曰:“甚妙。但似欠四字,然不敢以 告。”景初苦问之,希真指“有文集十卷” 字下曰:“此处欠。” 又问:“欠何字?”曰:“当增不行于世四 字。” 景初遂增“藏于家”三字,实用希真意也。
《论语· 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 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 卫灵公》: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 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 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 ,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 诸绅。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 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 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 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 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点到为止,所谓“大音希声,大言不辩” 。
【案例】《淮南子· 人间训》
《孟子· 万章上》: 咸丘蒙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 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 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 逆志,是为得之。
重在意会
四、交流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交流障碍之一:不知人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论语· 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论语· 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其不能也。”
【案例】 《吕氏春秋· 审分》
孔子叹曰: “所信者目也,而目 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 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 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 知人难也。
【案例】《论语· 颜渊》: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 无宿诺。”
在国人看来,言与行的关系实际是道德问题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左丘明耻之,丘 亦耻之。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案例】 《史记· 管晏列传》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 管仲曰:“知臣莫如君。” 公曰:“易牙如何?” 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 三子,三子专权。
二、交流沟通的主要环节
首先,待人以诚 《礼记· 大学》: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 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 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 养子而后嫁者也!
知人方能交流到位 【案例】《论语· 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 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 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知人交流才有针对性 【案例】《论语·先进》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 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 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 颜渊》: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 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 达,在家必达。
三、 “中国式”交流主要特点
首先,慎言 《论语· 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 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 矣。
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之,以为西益宅不 祥。哀公作色而怒,左右数谏不听,乃以 问斯傅宰折睢。曰:“吾欲西益宅,而史 以为不祥,子以为何如?” 傅宰折睢曰:“天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 与焉。”哀公大悦而喜。 顷之复问曰:“何谓三不祥?”
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欲 无止,二不祥也;不听强谏,三不祥 也。” 哀公默默深念,愤然自反,遂不西益 宅。夫史以争为可以止之,而不知不 争而反取之也。
【案例】《论语· 先进》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 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案例】《后汉书· 杨震列传》 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四迁荆州刺史、 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 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 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 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 无知!”密愧而出。
《说苑》载晏子曰:国有三不祥,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 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
第三,不直接否定
对人,尽量从正面肯定。
道人善,即是善。人思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弟子规》
【案例】《论语·宪问》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 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 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案例】《吕氏春秋》卷十八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 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 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 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 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 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 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 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