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步行周期
站立相分期
• 首次着地 • 足放平(负荷反应期,预负荷) • 站立中期 • 足跟离地(站立相末期) • 足趾离地(迈步相前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首次着地(0%)
•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 的起始点,指足跟 或足底的其它部位 第一次接触地面的 瞬间。
足放平(0~10%GC)
• 整个足底着地的瞬 间。即首次着地至 支撑腿于站立相过 程中膝关节达到最 大屈曲角度的时期。
站立中期(10~40%GC)
• 从对侧下 肢离地到 躯干位于 支撑腿正 上方。
足跟离地( 40~50%GC )
• 站立相中 期过后, 支撑腿足 跟离地的 瞬间。
足趾离地( 50~60%GC )
• 支撑腿足趾 离地的瞬间, 标志着站立 相结束和迈 步相开始。
迈步相分期
• 初期 • 中期 • 末期
足离地蹬地达高峰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前
电动起立床 站立架 躯干、骨盆带训练
姿势纠正
患肢负重
重心左右转移
重心前后转移
迈步训练
向前迈步 向后迈步 向健侧迈步 向患侧迈步
扶拐平地行走顺序
上楼梯顺序
下楼梯顺序
辅助训练
减 重 训 练
辅助训练
康 复 机 器 人
辅助训练
减 重 步 态 训 练 器
迈步相初期( 60~70%GC)
• 从支撑腿 离地到该 腿膝关节 达到最大 屈曲时。
迈步相中期( 70~85%GC )
• 指下肢向前摆 动的动作过程 中,从膝关节 最大屈曲摆动 到小腿与地面 垂直的时期。
迈步相末期( 85~100%GC )
• 从与地面垂 直的小腿向 前摆动到该 侧足跟再次 着地之前。 此时小腿减 速向前摆动。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一、步行
•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 键特征之一 。
步行的基本功能
•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二、正常步态知识
• 正常步态特征 • 步行周期 • 步态时-空参数 • 关节、肌肉活动
正常步态特征
• 稳定性
– 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 角,如下图示,通常用°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步频(cadence)
•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步频,又称步调,通常 用steps/min表示。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
• 步频反映步态节奏与稳定性。
偏瘫患者的步频
针对性训练
踝问题:AFO、绷带、足下垂 助行仪等 膝问题:矫形器、负重、强化 控制和促进分离运动 髋问题:旋转矫正带、强化屈 髋 步长、歩宽、步速、支撑相、 摆动相等 痉挛问题 挛缩问题
个人观点
早走 在行走中找问题;
在行走中纠正步态 合适的鞋能走更好的路
步行周期
单支撑(single support)
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触的时 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以步行周 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一侧下肢 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上完全等于 对侧下肢的迈步相时间。
迈步相(swing phase)
步行周期中从足趾离地到同侧足 跟再次着地的过程。约占40%GC。一 侧下肢迈步相时间等于对侧下肢单 支撑期时间。
跨步长(stride length)
• 同侧足跟(或足尖)前后两次着地 点间的距离。以cm为单位表示。正 常人跨步长是步长的两倍,约为 100-160cm.
步宽(stride width)
• 指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通常 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正常大约510cm。步宽愈窄,步行的稳定性愈 差。
步角(foot angle)
腘绳肌
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达 高峰并持续到负重期 摆动末期使小腿减速 足跟着地后协助臀大肌 伸髋、稳定骨盆、防止 躯干前倾。
胫前肌
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 控制踝关节曲度 •足放平时足前部拍击地面 足趾离地时控制或减少踝关节曲 度 •足趾离地时使足廓清地面顺利完 成
小腿三头肌
踝关节负重并固定时 使膝关节被动伸直
偏瘫患者的单腿支撑相 偏瘫患者患侧和健侧的单腿 支撑阶段的绝对时间与正常 人相比都延长,且健侧比患 侧增加的多,但所占整个步 态周期的百分比与正常相比 是减小的,患侧比健侧减小 得多,原因是患侧负重能力 下降,而靠健侧来代偿。
偏瘫患者的双腿支撑相 偏瘫患者双腿支撑相与正常人 的相比,绝对时间都延长 , 所占百分比都增大,原因是双 腿支撑相时间延长可增加步态 稳定性。
膝关节:15°- 5°
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
足跟离地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5°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足趾离地(迈步前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10°过伸展-0° 膝关节:5°- 35° 踝关节:0°- 20°跖屈 (关键点:膝关节被动屈
股四头肌
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 相负重期达最大值 膝关节向心性收缩维持 膝关节伸展位 第二个收缩足跟离地至 足趾离地达高峰 离心性收缩控制膝关节 屈曲度
缝匠肌
• 作用为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 的膝关节旋内。
• 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 为屈膝、屈髋,在摆动相末期和支 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偏瘫患者的迈步相
偏瘫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迈步相明显 不同,患侧迈步相的时间比健侧时间 长,百分比比健侧大,Brandstater报 道,患侧迈步相的时间平均为0.53~ 1.03 s,健侧为0.32~0.56 s, 且患侧迈步相的时间比正常人的时间 长,百分比也比正常人的大,健侧迈 步相的时间比正常人的时间短,所占 百分比比正常人小。
曲)
迈步相初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20°屈曲 膝关节:35°-迈步相初
期60°屈曲 踝关节:20°- 10°跖屈
迈步相中期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20°- 30°屈 曲
膝关节:60°- 30°屈 曲
踝关节:10°跖屈- 0°
迈步相末期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屈
曲 膝关节:30°屈
曲 - 0° 踝关节:0°
肌肉活动
骶棘肌
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 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 和末期达高峰 行走时躯干正直
臀大肌
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 负重期即足底与地面接触时达高峰 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负重期髋处 于伸展位
髂腰肌
支撑相中期开始至 足趾离地前离心性收 缩对抗伸髋 第二次收缩始于摆 动相初期
研究发现,偏瘫患者的步频 32.1~ 85.3步/min, 明显小于正常人
步行速度
•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 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
• 步速(m/s)= 跨步长 × 步频 120
步行速度是步态分析最基本、最敏感 的指标。
偏瘫患者的步速
虽然偏瘫患者病情不同,步速变化范 围较大 ,但总体来说,小于正常人的 步速。在评定偏瘫步态的参数中,步 速分为两种:随意步速和最大步速, 两者都能较好反映患者的功能变化。 偏瘫患者的步速为20.2 m/min -28.4 m/min、
重心移动
– 行走时,身体重心随 着骨盆的向前移动而 上下移动大约5cm, 侧方移动约5cm
关节活动
足跟着地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 膝关节:0° 踝关节:0°
足放平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 膝关节:0°-15°屈曲 踝关节:0°-15°跖屈
站立中期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30°- 0°
步行周期
分期
站立相(stance phase)
步行周期中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 过程。约占60%GC。其中包含两个双 支撑期和一个单支撑期。
步行周期
双支撑相(double support)
行走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 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步行周期 百分比表示(各占10%GC,共20% GC)。
步态的时空参数
• 时间-距离参数
步长(step length)
•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在前进方向 上的直线距离。正常50-80cm。
偏瘫患者的步长
小于正常者。Lehman研究发现, 偏瘫患者的步长小于40 cm,且健 侧步长小于患侧步长Ⅲ 。影响偏 瘫患者步长的因素有:上运动神 经元损伤的部位、程度,发病时 间及治疗情况等
• 周期性和节律性
– 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程。
• 方向性
– 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 协调性
– 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制
• 个体差异
– 后天经学习而获得,并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 异
步行周期
定义:
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 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 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