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原因分析 (1)

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原因分析 (1)


以‘目标为 导向’的运动 控制训练
以‘实用功 能’为导向 的运动控制 训练
步行
• 步行是人体重心移动过程中的一种动态平衡。随着重心 变化的需要,双下肢不停的交替摆动、支撑以适应重心 的需要。
正常步态的要素
• 步行的启动顺序? • 步行摆动的动能和方式! • 支撑期的动能和方式? • 重心的调整控制方式 • 重心变化的应对策略? • 重心、稳定极限、支撑面的概念
• 但临床定性分析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评定手段。
临床定性分析
• 步态的定性分析是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用肉眼观察患者行 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印象或按照一定的观察项目逐项评 定的结果对步态作出结论。 • (一)评定内容 步态分析是在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的基础 上进行的。 1.病史 了解与步态相关的症状,如行走时有无伴随疼 痛、持续的时间;通过询问既往史,可以了解既往有无与影 响步态的疾病,如骨折、肌肉或神经疾病、肿瘤等。 2.体检 体检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步态异常的 原因。 3.观察 由康复医师或治疗师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 走过程,然后根据所得的印象或逐项评定结果,作出步态分 析的结果。
中枢性神经损伤常见的症状
肌张力
保护性紧张 反射
肌力 联合反应 考虑 因素
共同运动
平衡能力 及对 策
姿势异常
这些问题形成及加重的原因? 这些问题有无主次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常见偏瘫的异常模式对步态的影响
• 保护性紧张反射 • 联合反应 • 共同运动 • 平衡反应 • 平衡对策
以运动模式分析偏瘫步态要点
• 启动的顺序:重心向前诱导步行。 • 平衡对策:患者主动变换重心的前提条件。 • 上肢及躯干的摆动:患者随意步行的助力 • 下肢共同运动模式: • 抗重力肌向心性、离心性收缩能力: • 重心转移的主动性和转移程度:
各步行周期偏瘫步态 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 摆动前期 • 摆动中期 • 摆动末期 • 首次着地期 • 承重反应期 • 承重中期 • 承重末期
怎样进行步态分析
•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 常用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术语
•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双腿支撑,单腿支撑,摆动 腿迈步。(或者支撑相、摆动相) •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 步行周期、步行时相,其中步长、步频和步速是步态分析 中最常用的3大要素,其内涵是有关行走的生物力学分析 所涉及的最基本知识,进行步态分析者应当熟练掌握。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摆动相:下肢所有关节均缩短以离开地面
功能性行走
有功能的行走应符合以下标准: ①安全:独立行走时稳定,没有跌倒的忧虑,不需要他人 的帮助; ②步态:行走姿势基本正常,站立时双手能游离作其他活 动,不用步行框架等笨重的助行器; ③能耗:心脏有足够的能力,表现为步行效率即步行速度 (m/min)/步行3min后的心率大于30%,即步行速度/步行 3min后的心率×100%>30% ; ④速度和耐力: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即能连续走5分钟, 并走过575 m左右。
FIM
• 5分:监护或准备,即可以步行50m,但需要他人的监护、提示 及做行走前的准备工作。患者不能独立步行50m,但在没有他人 帮助的情况下,不管是否使用辅助器具,均能步行17m到达室内 生活功能区。 • 4分:最小量帮助,即步行时需要他人轻轻地用手接触或偶尔帮 助,患者至少独立完成行走距离37.5m。 • 3分:中等量帮助,即步行时需要他人轻轻地上提患者身体,患 者至少独立完成行走距离应在25~39 m之间。 • 2分:最大量帮助,即患者至少独立完成步行距离12.5~24.5m, 仅需要1人帮助。 • 1分:完全帮助,即患者仅完成不足12.5m的步行距离,需要2人 的帮助。
摆动末期/首次着地期
• 现象:足内翻、下垂,膝关节屈曲,患侧躯干侧屈、后撤, 上肢屈肌痉挛 • 原因:1、健侧平衡能力及平衡对策 2、重心向健侧转移程度 3、患侧骨盆向前旋转程度 4、患侧屈肌模式放松或离心性收缩能力 5、胫骨前肌的离心性收缩
承重反应期
• 现象:膝关节过伸,伸髋不足,反应速度不及时,….. • 原因:1、启动的顺序:重心向前诱导步行。 2、平衡对策:患者主动变换重心的前提条件。 3、抗重力肌向心性、离心性收缩能力。 4、重心转移的主动性和转移程度。
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方法
• 四期分析法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是步行时相四期分析 法,即两个双支撑相、一个单支撑相、一个摆动相。健全 人平地行走时理想状态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双支撑相大致 相等,约各占步行周期12%时间;支撑相约占步行周期的 60%~62%(包括双支撑相),摆动相约占步行周期的 38%~40%。各时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直接有关。行走快 时,双支撑相减小,跑时,双支撑相消失,为“0”。当一 腿有疾患时,由于患腿往往不能负重,倾向于健侧负重, 故患侧支撑相所占时间相对减少,健侧支撑相所占的时间 相对增加。
1.初始触地 2.预承重期 支撑相 3.支撑中期
4.支撑末期
5.摆动前期
摆动相
1.摆动初期 2.摆动中期 3.摆动末期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初始触地:下肢前伸为了将 足放置适当位置
预承重期:控制性膝关节屈 曲及踝关节跖屈,为了顺利 平滑承重
步行时矢状位的关节活动
支撑相中期:下肢所有关节均伸展, 为了支撑体重,并达到足够高度使 对侧下肢能够离开地面进入摆动期
偏瘫患者步态异常原因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清川 2016.03.18
分享的主要内容
偏瘫物理 治疗的发 展历程
偏瘫的常 见异常模 式对步态 的影响
各步行周期 偏瘫步态的 常见问题及 解决策略
正常步态 的几个要 素
常用的步 态评定方 法
偏瘫的物理治疗发展历史
骨骼肌肉再 教育
单关节或肢 体的控制训 练
• RLA八分法: 是由美国加州Rancho Los Amigos康复医院的步 态分析实验室提出的。它在传统步态时相分期的基础上, 利用步态分析棍图处理技术全面、系统阐述了视觉观察分 析技术,如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求出八个典型动作姿位点, 即支撑前期(initial contact)、支撑初期(loading response)、支撑中期(midstance)、支撑末期 (terminal stance)、摆动前期(preswing)、摆动初期 (initial swing)、摆动中期(midswing)、摆动末期 (terminal),如图。与传统的步态分析方法相比,它具 有以下特点。
摆动前期
• 现象:髋、膝、踝关节屈曲不足 • 原因:1、健侧平衡能力及平衡对策 2、重心向健侧转移程度 3、患侧骨盆向前旋转程度 4、患侧抗重力肌的离心性收缩能力 5、患侧各关节活动度
摆动中期
• 现象:画圈步态,骨盆上提、后旋,躯干后仰,足内翻、 下垂。 • 原因:1、健侧平衡能力及平衡对策 2、重心向健侧转移程度 3、患侧骨盆向前旋转程度 4、患侧抗重力肌的离心性收缩能力 5、患侧各关节活动度
评定行走能力的方法
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它是一种客观的分级方法,通 过分析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可以步行以及确定是哪一种行走 的形式,具体内容为: ①不能行走者; ②非功能性步行者:训练时用膝-踝-足矫形器、拐等能 在治疗室内行走,能耗大、速度慢、距离短、无功能价值, 但有预防压疮、血液循环障碍、骨质疏松的治疗意义,又 称治疗性步行; ③家庭性步行者:用踝-足矫形器、手杖等可以在家行 走自如,但不能在室外长久进行; ④社区性步行者:用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 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但时间不能长,否则仍需 要轮椅。
步态的基本测量
•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 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
• 步频(cadence):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以步数/min表 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左右。
步态分析方法
• 目前步态分析系统包括运动学、动力学以及动态肌电图三 部分。 • 运动学观测人体运动时的空间位置变化,动力学通过受力 板或压力感受器测量行走时地板应力变化,动态肌电图测 试分析肌电信号。
功能性行走
• 根据患者行走的具体情况,功能性行走又可以分为社区性 行走和家庭性行走,前者主要表现为有能力在家庭周围地 区采购、散步、上公园、到附近医疗机构就诊等。 • 具体标准为: ①终日穿戴支具并能耐受; ②能一口气走900 m左右; ③能上下楼梯; ④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除②外均能达到者,可列为 家庭功能性行走,即速度和耐力达不到要求,但可以在家中 步行,并能完成一定的活动。
承重中期
• 现象:足内翻,髋外旋,伸髋不足,躯干前屈….. • 原因:1、患侧平衡能力及平衡对策 2、重心向患侧转移程度及方式 3、患侧骨盆向前旋转程度 4、患侧抗重力肌的离心性收缩能力 5、患侧各关节活动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