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穿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述(一)工程简况xxxxxx位于xxxx中心商业街。
周边规划主要为商业及写字楼,西侧为海滨购物中心、海洋馆、皇冠假日酒店、数码城以及规划商业区,东侧规划为商业及居住区。
xxxxxx改造工程以下穿隧道、停车场及休闲娱乐广场为主体,与xxxxxx两侧的商圈紧密结合,该项目的建成在缓解了园区内主干道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便捷了港民的出行,形成了园区内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xxxxxx包括负一层下穿隧道、地面停车场、二层休闲广场三个部分。
本图为其中负一层下穿隧道的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依据1、提供的地形图及道路的选址红线图;2、桥梁相关设计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4)《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6)《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9)《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11)《公路工程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2)《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1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17)《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9)《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20)《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6-2011)其它相关专业规范及有关技术标准二、下穿隧道技术指标1、设计荷载:公路—Ⅰ级;2、设计车速:20km/h;2、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3、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4、结构安全等级: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5、隧道净空:≥5.2m6、纵坡:i1=-8%,i2=-1%,i3=0.503%,i4=8%;7、横坡:行车道设1.5%横坡,人行道和加宽车道设反向1.5%横坡;8、地下构筑物抗浮安全系数:Kf>1.05;9、防水等级:二级防水;10、抗渗等级:P8;11、耐久性设计:《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表4.3.1执行;12、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三、地质资料(一)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xxx,场地地形开阔、平坦,实测各勘探点地面标高为507.62~510.33m,相对高差2.71m。
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
(二)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桥位区工程地质钻探情况表明:桥位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Q4ml)、全新统冲积、冲洪积层粉土及卵石层组成(Q4al+p1)。
各类岩土的特征及构成分述如下:1、杂填土(Q4ml):分布于桥位区的所有孔中;由原筑路路基土、填筑土及少量耕植土构成。
以深褐色为主、松散~稍密、稍湿。
2、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1) 卵石土:广泛分布于桥位区场地内。
呈色杂,松散~密实,稍湿~饱和。
以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硬质岩石为主,呈中等风化状态;磨圆度好,呈圆~亚圆形;级配较好,粒径以20~80mm为主,最大可达200mm;充填物以细砂、中砂、砾砂为主。
根据钻探揭露及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结果,依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可分为以下四个亚层:①松散卵石: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N120击数为2~4击(修正后)。
在场地内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偶夹薄层细砂透镜体。
②稍密卵石:卵石含量55~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N120击数为4~7击(修正后)。
呈透镜体分布或层状分布。
③中密卵石:卵石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N120击数为7~10击(修正后)。
分布较稳定,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
④密实卵石:卵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N120击数大于10击(修正后)。
以上各地层岩土层空间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02~35)。
(三)场地地震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的划分:该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四)桥址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本地质资料来源于业主提供原高架方案初步设计的地质资料四主体结构说明(一)钢筋1、普通钢筋采用HPB300、HRB335钢筋,凡需焊接的钢筋均应满足可焊要求。
2、主体结构主筋接头必须错开布置,同一截面的钢筋接头不得大于钢筋总数的50%。
主筋接头必须焊接,焊接长度双面焊不小于5d,单面焊不小于10d。
3、每个节段变形缝构造及配筋详见有关变形缝设计图。
4、主体结构浇筑混凝土前必须检查需预埋的各专业预埋件或预埋钢筋,防止遗漏。
5、各设备专业所需预埋管线、预埋件以及预留洞口详见各专业图纸。
(二)混凝土1、主体结构隧道箱体段、U型槽段均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8;底板以上楔形垫层采用C30砼,结构下垫层采用10cmC15砼。
2.按《规程》有关规定进行选料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防水砼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配砼的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0.2Mpa,坍落度控制在6~8cm,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0cm。
3. 浇筑底板、侧墙时建议混凝土分两次浇筑。
第一次浇筑底板、侧墙混凝土(高度倒角上500mm),第二次浇筑侧墙。
4.每次浇筑混凝土要连续进行。
分层浇筑时,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上层混凝土,不得出现冷缝,确保混凝土整体性。
混凝土要浇捣密实,防止出现离析、冷缝、蜂窝等现象。
5.变形缝处止水带、剪力键、钢筋等较密集处,混凝土浇筑时一定要振捣密实,以防渗水。
6、隧道结构尺寸允许偏差1)地道轴线位移<15mm2)底板顶面标高±10mm,地道铺装层中心标高±10mm。
3)侧墙偏移≤15mm侧墙垂直度±8mm侧墙平整度±10mm。
4)顶板标高≤15mm顶板厚度±10mm。
7、变形缝两侧各0.5m范围内的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之间要用油毛毡隔离,以保护外贴止水带止水功能。
8、隧道铺装层钢筋必须设垫块架立,确保钢筋净保护层距顶面为30mm。
9、要加强混凝土养护:顶板、底板混凝土面要覆盖塑料薄膜、草包和麻袋等浇水养护,侧墙混凝土要延长拆模时间,使混凝土保温、保湿,防止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
五结构设计要点(一)隧道结构1、起点段U形槽范围K0+090~K0+170,共长80m,分U1~U5共5个节段,节段之间设置2cm 变形缝。
起点U形槽断面构造见下图:2、终点段U形槽范围K0+437~K0+517,共长80m,分U6~U9共4个节段,节段之间设置2cm 变形缝。
终点U形槽断面构造见下图:3、隧道结构范围K0+170~K0+437.0,共长315m,共分8个节段,S1节段为隧道加宽段。
隧道加宽段断面构造见下图:非加宽段横断面为单箱双室,顶板厚为45cm,侧墙厚为70cm,中墙厚为50cm,底板厚为60cm。
隧道非加宽段断面构造见下图:结构底板上铺设4cm细粒式沥青砼(AC-13)+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C30砼楔形垫层。
桥面1.5%横坡由C30砼垫层厚度调整。
(二)路面排水隧道内通过纵坡及横坡集中将雨污水排入人行道底下的汇水槽中,导入设于K0+282隧道设计高程最低点处的泵站内。
六、结构耐久性设计(一)设计技术要求:耐久性极限状态一般由适用性(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或可修复性控制,主要技术要求有:1、混凝土结构在设计基准期内钢筋不发生锈蚀,即钢筋表面Cl¯浓度不超过设计氯离子临界浓度;碳化前沿达到钢筋表面,但钢筋钝化膜未发生破裂。
2、工程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进行现场实测,依据实测氯离子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沿混凝土构件截面)的分布,按时间的变化预测构件的使用寿命,必要时及时予以修复。
3、大体积浇筑混凝土避免采用高水化热水泥,混凝土必须采用双掺技术(主要采用硅酸盐水泥加优质粉煤灰或磨细矿渣),添加混凝土减缩抗裂增强剂,要求其碱含量不大于0.75%,氯离子含量不大于0.02%,减水率不小于18%,空气中砂浆收缩率不大于0.02%,水中限制膨胀率不大于0.1%(28天)。
4、严格控制水泥用量;最大水灰比0.50,最小水泥用量300Kg/m3,最大氯离子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
5、宜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当使用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中的最大碱含量为3.0 kg/m3。
6、宜采用水化热低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
夏季施工时,应采取降低原材料温度、减少混凝土运输时吸收外界热量等降温措施,入模温度≤30℃。
7、应采取保温保湿养护。
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应大于25℃,表面温度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