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
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
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
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
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
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
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
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
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
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
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五、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人格,也称个性。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
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
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
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六、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
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
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
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
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
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七、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能胜任新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体育课有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
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3、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思想观念,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寻求法、沟通法、冷却温暖法,规则法、诱导感染法、自我暗示法等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
我们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提前给学生一个内容,让同学们自己设计这个内容的活动方法与组织,上完一节课后,下一节课应该上什么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自我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活跃的状态。
八、学生心理困惑的种类1、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有的学生可能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但有的学生很可能累积了问题,并逐渐把问题变成了压力,逐渐增加的压力使自身无法解脱,也就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当人长期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和压力时,他的内心会产生对自身能力的否定,长期以往就可能形成自卑的心理。
2、在同学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懂得了一些处世的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关系,当客观现实与想象不符时,就会消极颓废甚至萎靡不振,强烈的自尊也可能转化成自卑、自弃。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困惑有:不能把握好和同学交往的尺度,交往中不知道怎样处理矛盾、化解矛盾;和异性交往拘谨、不知所措,或者过于冲动,陷入早恋的局面而无法自拔。
3、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理困惑家庭的不幸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的孤僻、骄傲,有的过于自卑。
这样的孩子常常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4、对所学专业前途质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前因为年龄小,他们所就读的专业都是父母代选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自我了解的加深以及对所学专业了解的深入,他们可能发现所就读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或者感到所学专业并不能满足自己的发展要求,或者所读专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业前景并不明朗,这会使学生对自身前途产生不自信和渺茫情绪。
九、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情绪疏导作用1、角色的改变和特殊的人际交流方式能缓解不良情绪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当人长期扮演一个角色,难免会感到厌倦和疲惫。
而体育运动能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他们可以变成叱咤风云的足球前锋,也以变成老谋深算的排球二传。
这种角色的转换会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肢体语言。
运动技能的提高和更新,运动规则的改变和完善,运动技术的切磋和提高等都是靠这种特别的沟通方式完成的。
这种比较特殊的信息交流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
2、体育规则的约束能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每一项体育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运动规则的约束。
学生要参与体育运动,让运动顺利进行并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就必须遵守运动项目的规则。
如篮球比赛规则很多,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否则比赛就没有办法进行。
运动规则的约束,有利于学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抑制不良行为,提高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