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离我们还有多远
发表时间:2013-12-23T16:45:34.3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1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于永革
[导读] 新课改推行已有十年之久,目标教学法早已成为被教育界普遍接受的新的教学模式。
◆于永革河北省沙河市第九中学054100
新课改推行已有十年之久,目标教学法早已成为被教育界普遍接受的新的教学模式。
所谓目标教学法,是指每节课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出具体可行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灵魂,是一面引领教学方向的旗帜。
然而,是否每位教师都能理解“目标”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每节课都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事实远非如此。
就此来探究如何落实目标教学法。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所谓的“三维目标”,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获得的学科知识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责任、乐观宽容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个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等。
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教师要善于对三维目标进行科学的整合,将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渗透情感教育,融入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并注意选择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联系与区别
1.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联系
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
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课程标准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教育目标。
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
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2.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区别
第一,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当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
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
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四,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统一起来。
第五,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防止教学目标膨胀和简化现象出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是这样说的,教学目标的膨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的偏差,不能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三者有机融合,而是简单地处理成相加关系,把隐性目标、长远目标与显性目标、即时性目标简单并列。
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就深不就浅、就多不就少,甚至深挖洞,附加很多教学内容,使得教学目标和任务膨胀,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学目标的简化,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对“有效教学”的片面理解,因而导致追求即时性的教学效果,忽视三维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当然,目标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也不必要求学生要明确了解学习目标。
只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有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有序地组织教学,“目标”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悄悄走进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