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评介
作者:康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2期
摘要:《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思想为经,以人为为纬”,贯穿百年翻译思想史发展主线,并概括总结了中国传统十大翻译学说思想。
本文旨在对其结构特点评析,探讨本书对我们翻译思想的研究和学习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翻译评介,翻译思想史
一、概述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秉钦教授的著作《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思想史》),是一部系统论述当代中国译学思想发展史的专著。
概括总结了中国传统十大翻译学说思想,那就是以支谦,支谶为代表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说”,鲁迅的“信顺说”,郭沫若的“创作论”,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潜的“艺术论”,矛盾的“意境说”等一系列有影响和有价值的思想学说。
从整体看来,这部书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翻译学学术思想史及其演进历程,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写中国的翻译思想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因为写史不仅要求作者有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还要有敏锐的科学意识和恰当的批评眼光。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有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学术为本,做到客观,公正。
王秉钦教授在这方面起了一个表率作用,他秉承严谨公正的学术原则,以详尽、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以独特的学术眼光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把曾经被批为“资产阶级的一些文人”的重要翻译思想载入本书,有的还设立了专节专论。
比如,在翻译史上对有过重要贡献,但被忽视,甚至误解的前辈翻译家,给予了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如梁秋实、陈西滢、林语堂等。
由此可见,王秉钦教授的《思想史》的写作在追求科学性方面的确是做出了努力的。
二、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一)、本书写作的时间划分
本书依据中国历史的分期原则,将中国20世纪百年的翻译思想分为近代、现代、当代。
关于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概念的区分,王教授采取的是把五四运动作为区分近代、现代的标志。
明确地讲,本书中的近代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现代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位当代部分。
(二)、本书的结构
本书在具体编写上以翻译思想自身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分上、下两部分,上篇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下篇为中国现代翻译思想,总共七章。
每一章有三部分组成:
1、概论部分:概述性导读前言。
简述该时期社会背景,翻译发展概况,主要理论、流派以及相关翻译名家。
2、中心人物论部分:设专节分别论述代表人物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生涯。
3、结语部分:总结代表人物的翻译思想精华。
三、本书特点评析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翻译理论著作,也不同于一般“以史料为主”的翻译史,更不同于以翻译活动、事件为主的翻译“编年史”。
本书创新性在于,第一以翻译思想为“经”,以中国翻译思想自身发展为轴心,论述其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揭示其共性和个性,品评其科学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意义;第二以人为为“纬”,纵横交错,编织成书。
研究、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历史地,辩证地评价、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再者,有的史书只是“堆砌”历史事件,让读者感觉纷繁复杂,抓不住重点;有的又太过于全面,而不够详尽。
而《思想史》则不同,脉络清晰,起承转合,富有逻辑性和连续一致性。
本书对特定时期的主要翻译家给予“特写镜头”,详略得当,让读者能快速把握重点,抓住其翻译思想的精华。
最后,本书中的原文引用,以及附录中的《翻译名家论要》真切的将翻译名家的原文再现,让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其中的内涵。
四、本书的局限性
胡孟浩先生在《序》[1]中说道:“《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的确是翻译史方面的第一本专题史”,具有创新开拓意义。
所以,将两本书进行比较之后发现《思想史》的确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从结构上来讲:《思想史》每一章有三部分组成,即概论、中心人物论、结语。
结语部分只用了寥寥数语,过于简单,不够具体,也许作者是不想使其冗长,而故作简述。
(二)、从内容上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思想史》只是把汉族翻译家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而对少数民族翻译名家思想,外来传教士的翻译思想鲜有论述。
《思想史》应当设立专节对其概述,毕竟少数民族翻译文学也对
中国翻译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翻译思想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离不开西方学术思想的启示,而外来传教士也是西方学术思想的代表之一。
如能本书包括这两方面,则会更加全面。
2、在篇幅上,本书偏重对传统翻译理论的论述,而相比之下,对现当代的论述较少。
本书评说了历代上有代表性的,或有较大影响和意义的翻译家及其观点,只是大致勾画出了20世纪中国译学思想史的轮廓。
如果作者能分析一下译者之间的翻译理论相互影响,则会使本书更加深入。
五、结语
本书以翻译理论为指导,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20世纪的翻译思想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脉络清晰,起承转合富有逻辑;内部结构明了;以翻译思想为“经”,以人物为“纬”,纵横交错,且详略得当。
本书对我国翻译思想体系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它有利于翻译理论研究者和批评者充实和更新知识, 以适应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的新发展。
该书中虽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瑕不掩瑜, 相信会给翻译界和广大读者以巨大的帮助和有益的启发。
注释:
1、见《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47页。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绪言 [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2)。
[3] 赵秀明,从《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 [J]中国翻译,199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