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区域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

第六章区域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

它主要通过市 场手段而不是 行政手段,添 置增长极,延 长和拓宽发展 轴,促使不同 区域在经济快 速增长的基础 上,实现彼此 协调发展。
4.增强了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功能心城市为核心。能 成为一定区域中心 城市的,首先必须 具有高聚集状态的 城市人口。
⑵采用网状交织发展模式,一定空间上不同规模和 不同层次的城市,将通过网络联系实现有效组合,形 成城市集群,提高人口聚集度。
3.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42家跨国公司总部“扎寨”北京
4.世界各国技术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联合国亚太技术转移中心南京联络点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1.建立区域经 济一体化组织
一定区域内的国 家和地区,通过制 定条约和协定,实 现成员国资源优化 配置,共享繁荣。
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
湖南桃花江核电厂效果图
浙江秦山三期核电站
四、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模式
1.基本内容
⑴以比较发达的城市 为中心,通过极化效 应造成的经济吸引, 并通过扩散效应造成 的经济辐射,形成统 一的生产和流通渠道, 带动周围次级城市和 农村共同繁荣。
春城昆明形成以 云贵为主的城市圈
⑵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的经济布局 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 步形成若干个跨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区域。
东部
⑴先促进经济技术条件较好,拥有对外开放 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东部 大连
⑵再逐步向经济技术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推进。
中部 长沙
随着梯度推进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将使 各地区在总体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缩小区域 之间的差距,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
西部 贵阳
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千万人口不是梦
⑶中心城市人口增多,可以加快经济聚集,促使 主导产业崛起,进而吸引其他经济活动向增长极核靠 拢,迅速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
二、网状交织发展模式有利于 推动核心区与外围腹地共同发展
1.加快核心区 发展
⑴它使核心区由单个增长极变成多个增长极的聚 集体,由单条发展轴变成多条发展轴的组合群。
2.主要长处
⑴充分利用大 城市的聚集效应, 促使我国沿海与内 地,东部与中西部, 寻找到各自的合适 位置和特有优势, 实现区域产业结构 的合理化和资源的 有效配置。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规划图
太湖蓝藻暴发的启示
无锡南泉水源厂工作人员在取水口附近水域打捞蓝藻
⑵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有 利于加强中心城市与腹地的联系,有利于提高 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
3.主要不足
⑴城市圈域范围 的界定,各级中心 城市的划分,缺少 社会公认的统一标 准,各地都在选择 对自己有利的分圈、 分级方法。
⑵影响效果的主要表现: 遇到跨省级行政区 时,较高等级城市 对较低等级城市的 经济辐射和吸引, 会受到来自当地政 府或多或少的干预, 造成效率降低,难 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巴音布鲁克草原
⑶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规划的主要依据。
这一模式的具体应 用表现为:在我国 区域开发与规划中, 形成以东部沿海地 区和长江流域相结 合的“T形”区域 开发实践。
长江上游的重庆朝天门
长江下游的上海东方明珠塔
3.主要不足
⑴它以发达的交通网 络为基础。我国地域 辽阔,地形起伏,山 地多而平原少,历史 上形成东部交通发达, 西部交通落后,点轴 渐进发展模式的开发 结果,仍然是向东部 地区倾斜。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的欧盟扩大仪式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现有30多个

较有影响的主 要有:欧盟、北美 自由贸易区、东盟 自由贸易区等。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
1.科技创新取 得许多突破性 进展
2.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王选
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3.新兴产业迅速成长
大连软件产业园
⑶通过对各区域的重点发展,带动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并兼顾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平 等,尽量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主要长处
⑴从目前区域经济 发展形成的格局, 分层次进行了经济 带、市场圈、协作 区和工业基地等多 种形式布局。
⑵充分应用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对我国未 来区域发展作出综合的系统规划。
山东日照为召开黄河经济协作区会议
3.主要不足
⑴基本上是以政府 为主导的生产力布 局模式,虽然考虑 了已有的经济格局, 但忽略了市场机制 对经济中心的选择 原则和趋向。
⑵没有明确的区域“增长极”,造成生产力重复布局。
如电视生产线布点过多
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及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西部铁路——成昆线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1.基本内容
⑴构造区域之间 资源互补的依托结 构,充分利用东部 发达地区经济的增 长势头,支撑整个 国民经济的发展。
西电东送"工程
⑵加大宏观导向和投资力度,推动落后地 区优化产业结构,使各个区域在不断增长的基 础上彼此协调发展。
国家投资的 “西气东输”
大连集成电路产业园
4.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
数控加工 中心
四、中心地区城市化
1.极化效应加强
随着区域主导 产业的发展壮大, 吸引相关产业向其 靠拢,并以它为核 心形成产业聚集和 区位财富聚集。
2.城市发展速度加快
中心城市的实力和 规模不断膨胀,带 动周边城镇由小变 大,并以其为核心 形成庞大的城市群, 出现了城市圈域经 济。
⑵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关联度,促使资源、 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完善扩散和 回流效应的传导机制。
⑶加快中心地区向外转移过于拥挤的部分 原有产业,实现内部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 升级。
⑷加快外围腹地产业结构转换,吸引新兴产 业,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迎头赶上发达地区。
嘉善木业
3.所需条件
⑴区域内前期 开发的增长极和发 展轴,能够迅速积 累能量,在较大范 围发挥乘数作用, 使当地形成扎实的 经济技术基础,有 了相当雄厚的综合 实力。
一朵郁金香
一束郁金香
⑵有利于核心区用较高层次主导产业,取代较低 层次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食品罐头
吉利金刚
2.促进外围腹地发展
⑴可提高区域经 济运行的关联度, 完善扩散和回流效 应的传导机制,有 利于外围腹地接收 产业转移。
珠三角联合推动产业转移
⑵核心区产业和生产要素顺畅向外围转移, 可以加快腹地产业结构转换,吸引新兴产业, 迅速改变落后面貌。
⑴它运用动态方法 合理配置资源,优 化生产力的空间结 构与布局,符合我 国地域分布的自然 特征,也符合区域 发展的经济特征。
⑵可摈弃点轴渐进发展模式的短处,使增长点 和发展轴的配置,不再完全取决于交通干线。
贵州西电东输工程:乌江梯级电站的索风营水电站
3.可以避免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的缺陷但又能体现其要求
接受核心区产业转移前的 昆山市是个典型的农业区。
接受核心区产业转移后的 昆山市,产业结构快速转 换,2005率先达到江苏省 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3.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这一模式使核心区 形成经纬交织网状结 构的多条发展轴,每 条发展轴分布着多个 增长极,可使它们产 生较大的同向合力乘 数功能,推动周围广 大地区共同繁荣,促 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⑵企业聚集、区位聚集和城市化聚集达到 较高水平。
⑶可以随时招聘到高素质的劳动力。
⑷具备高效畅通的产品扩散机制和财富回 流机制。
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通讯网络已经建成。 实际上,能够采用网状交织发展模式的区域,一 般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第三节 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网状交织发展模式 集中了其他发展模式的长处
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 最佳范例奖”的珠海
3.主要不足
广西被划入东部发达地区
⑴东中西三大梯 度划分不很科学。 如广西有海被划 入东部发达地区。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划分,缺乏有力的科学依 据,不符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导致它们经济结 构趋同性大,互补性差。
中部武汉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
西部成都也发 展集成电路产业
⑵交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且建设 周期较长。因此,这一模式推进速度较慢,难 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湖南张家界天门山的盘山公路
西部铁路——青藏线
青藏铁路最高点 ——唐古拉山口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 隧道——风火山隧道
西部铁路——青藏线
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 隧道——昆仑山隧道
青藏铁路第一高桥 ——三岔河大桥
⑶在外围营造开发新区,通过降低地价、公共服 务和基础设施成本,提高环境质量,改善运输条件等 措施,形成新的经济聚集中心和相应的聚集轴线。
⑷进而以新旧增长极点的互相联系和不断扩散,推 动发展轴的轴线增多,逐步形成纵横交错的经济增长 网络体系,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经济走向均衡发展。
2.主要优点
⑴区域内形成 经纬交织网状结构 的多条发展轴,每 条发展轴分布着多 个增长极,可使它 们产生较大的同向 合力乘数功能,推 动周围广大地区共 同繁荣。
第六章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 与选择
第一节
世界发展大趋势
一、经济发展全球化
1.各国政策重点 转向经济领域 各国积极参 与国际分工,从 而使经济相互渗 透、相互依赖。
海外采购商涌入广交会
2.国际资本输出加强
2007年4月2日,在首批拿到本地注册的法人营业执照后, 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东亚银行4家外资银行 在中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网点同时开门迎客。
五、网状交织发展模式
1.基本内容
⑴集中投资开 发增长极,合理选 择和配置增长点, 加强不同极点之间 的经济联系和相互 作用,使它们在空 间上逐步连结成发 展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