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一)霍伊特的输出基础模型
• 该模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在专业化的基础部门(主要是专业化 地区的主导部门) 就业的劳动力(Lb),第二个是在服务行业(非基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 LT是总就业量 • Lb是一个外生变量,由生产满足区外需求量所需劳动力数量决定 • a是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三)经济起飞阶段
• 特点: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地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 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流动加速;资本在部门间的转 移加快;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 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 罗斯托从主导部门和内在机制的角度,讨论了突破传统社会经济停滞 状态实现经济起飞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高积累率;二是培植区域主 导产业;三是变革制度。
•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出现新的变化→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以 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三)结构的优化
• 经济发展质改善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 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与积累结构等。
• 产业结构:将在后续有关章节中讨论 • 技术结构:合理化+高级化 • 所有制结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消费与积累结构:在区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之前的时期,适当提高积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经济和“福利型”经济。
(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 耐用品边际效用递减,人们偏好文娱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兴起 • 提供劳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部门替代了生产耐用消费品的部门,
LLsT
Lb aLT
Ls 0
a
0
Lb Lb
(3 -1)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一)霍伊特的输出基础模型
•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
LT
1 1a
Lb
(3 - 2)
• 如果从总就业人数增长率角度来考虑,则任何时期都成立如下公式:
LT
1 1a
Lb
(3 - 3)
• 式(3-3)表明,当基础部门的就业人数上升时,总就业人数上升的比例
• 产量指标:描述各种实物生产部门的活动规模,反映当地生产特点和 物质需求保障程度,与人均指标结合,具有有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
区域经济 生产量的
衡量
联合国1968年正式公布的《国民 SNA 经济核算体系》:GDP和
GNP(GNI)
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 国民 坚持只有物质生产部门创造财富的 收入 观点,以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 人类以生活质量的增进程度作为衡量区域是否成熟的标志。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 力量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活动为核算范围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一)量的扩张
• 增加值指标: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 • 增长幅度,即目标期指标值减去基期指标值,描述的是该指标增加的
幅度。通常用相对增大幅度,即增加的幅度与基期指标之比。 • 增长速度,包括当年增长速度、若干年平均增长速度等,一般要扣除
物价因素,即按不变价计算。
累率很有必要;在此以后,应鼓励消费,适度降低积累-消费比率。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需经历的六个 阶段。
(一)传统社会阶段
• 特点: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生产功能有限,一定条件下增长会存在。 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基本上 是原始的农业活动。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与现代社会差别很大。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等于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二)质的改善
• 狭义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量,是 以生产成本来计算的发展成果。
• 广义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包括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条件的改善,投 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量的扩张
区域经济发展的简单、初级形式
质的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的质的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 度后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量的扩张+质的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 规模扩大:产值、产量和增加值
(一)量的扩张
• 产值指标:包括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等,描述物质生产部门的 活动规模,因经济学意义不大,现已使用不多。
础产业部门的收入水平也主要取决于区外的需求情况;a0为一常数, 主要度量服务行业收入水平中的外生变量。对式(3-9)进行简单的数学
运算,则可以得出下式: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三)动态模型
YT
a0 1 a1
Yb 1 a1
(3 10)
• 如果把上式写成经济增长率形式,则有:
YT Yb
1
f
P
fLT
1 a
Lb
(3- 5)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二)霍伊特模型的修订版
• 20世纪50年代,诺斯、蒂伯特等学者把其中的一些与城市相关的变量 改为宏观经济变量,以凯恩斯的总需求模型为基础建立模型。
• 该模型中,总收入或总产出(Y)等于消费(C)、出口(X)、进口(M)之和。 为简化起见,假设不存在公共部门(G)和税收(T= 0)。这样,可以写成 下式:(X是出口,为外生变量,c,m分别为消费系数和进口系数)
(四)成熟阶段
• 标志:技术上的成熟。 • 特点:新的主导产业部门(钢铁、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
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二)起飞前准备阶段
• 特点:农业生产技术改良;家庭手工业和商业兴起,出现了专业化的 分工和协作;资本市场开始发育,金融制度应运而生;区域发展,经 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国内外贸易扩张。
• 罗斯托认为,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化对以后的增长具有关键意义,为 经济起飞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 对式(3-6)进行变换,则得到式(3-7)
• 如果从经济增长率角度来考虑,则可以把式(3-7)写成式(3-8)形式:
Y C X M 36 X X C cY 0 c 1 M mY 0 m 1
Y 1 X 37 1 (c m)
Y 1 X 3 8 1 (c m)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主要内容
• 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学科。从经 济发展与空间配置相结合的角度去认识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独特 的研究视角。
1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 不同发展模式及中国发展模式变化过程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 展阶段
Yb Yb
YT 1 a1 (a0 Yb ) /(11)表示,a0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常数a0为零 ,则区域整体的收入增长取决于基础部门的收入增长,区域总收入增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 缺陷:把具有非空间特性的宏观经济现象强加到本地实体空间上。利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三)动态模型
• 动态模型是为解决原有经济增长模型中服务行业就业数量与总就业数 量之比长期不变问题而建立的。
• 在上述的霍伊特模型中去分析(收入替代了霍伊特模型中的就业):
YT
Yb Ya Yb Y
Ya a0 a1YT
(3 9)
• 其中,Yb、Ys分别表示基础产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收入水平;正如霍 伊特模型中的情况,服务行业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基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能生产更多的财富来满足 该区域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在以下 方面: 生产增长 技术进步 结构改革 资本积累 与外界关系的改善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 狭义: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 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 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 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 式(3-8)表明,只要边际消费倾向(c-m)小于1,则当一个区域的出口增 加时,总产出增加比例远大于出口增加比例。由于增加的消费不可能 全部是由进口满足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c-m)小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