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养老保险制度一瞥
'\xa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德国作为现代
制度的发源地,历来就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和持续的关注,其养老保险也已经过一百多年的运行。
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进入攻坚阶段但前景并不明朗的时候,有必要从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实践中采撷一二。
\xa0\xa0\xa0 一、
轨迹
\xa0\xa0\xa0 本文所指养老保险是德国的法定养老保险,其目标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养老金水平与缴费工资与缴费年限相
,目前的缴费率大概是月工资的20%(雇员和雇主均负担20%),缴纳年限一般情况下为45年,截至2002年底,已有5142.4万人参加法定养老保险,养老金领取人数有1767.8万人。
下面,让我们沿着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轨迹,来更全面地了解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xa0\xa0\xa0 从1889年《养老保险法》建立以来,一些关键的年份和重要的改革如下:\xa0\xa0\xa0 1957年,从基金积累制改为现收现付制,建立动态养老保险调整机制;1972年,主要是扩大了被保险人的范围;1992年,养老金的调整依据改为可供支配的净工资收入的增幅;1999年,在养老金计算公式中增加了人口发展因子,使人口老龄化的负担能公平地分摊到保险费缴纳者和养老金领取者身上;2001年,降低福利标准、延长退休年龄、提高缴费比例和降低“视同缴费年限”等;2003年和2005年进行了机构的改革,主要是自治机构的合并,以降低
成本。
\xa0\xa0\xa0 宏观来看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可以
出以下几条发展主线:
\xa0\xa0\xa0 1. 筹资模式:从完全积累到现收现付。
从1957年开始,基金积累制向现收现付制转变,到1969年彻底实现。
现收现付制模式一直保持到现在。
\xa0\xa0\xa0 2. 内容设计:越来越多样性和个性化. 尽量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赋予个体一定的选择权,目前养老金种类可分为:因年老支付的养老金(常规养老金、长期养老金、妇女养老金和矿工养老金等);因
能力减退而支付的养老金(严重残疾、丧失工作能力或无劳动能力者养老金、失业者养老金等);因死亡支付的养老金(鳏寡养老金、
养老金和孤儿养老金等)。
\xa0\xa0\xa0 3. 福利水平:先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
从1957年到1989年32次的养老金调整使实际养老金比最初提高了2.3倍;19世纪初推行养老保险体制时,法定的退休年龄是70岁,而那时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近些年,德国人的实际退休年龄是60岁,但平均寿命则已达到80岁。
由于养老保险制度
的不可持续,近些年福利水平有下降趋势。
如从1992年起,60岁和63岁的退休年龄将提高到标准退休年龄65岁;视同缴费年限降低(如过去受教育年限也可视为缴费年限,最长可以13年,现在只有7年),从2001年起降低养老金水平(替代率将从70%降为2020年的46%)。
\xa0\xa0\xa0 4. 监管机制:自治性越来越强。
在养老保险领域,遵循国家立法和国家自治相结合的原则。
经选举产生的雇员和雇主代表对养老保险实行自治管理。
自治结构是游离于政府之外的,所有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德国养老保险机关联合会(VDR)。
这种将政府从直
接的管理责任中脱离出来的自治管理模式还形成了有效的、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外部监督机构是政府,内部监督机构是自治机构,从而有力地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日常运行。
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xa0\xa0\xa0 二、现实依托
\xa0\xa0\xa0 可以看出,最大限度的将公正与互助、公开性、多样性和效率结合起来,是德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运行的根本目的。
制度主要依托如下现实因素:\xa0\xa0\xa0 (一)制度形成和存在的总体依据——民主的和福利的联邦制的国家性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
\xa0\xa0\xa0 德国基本法第20条第1款规定,联邦德国是一个民主的和福利的联邦制国家。
依据福利国家原则,养老保险是应由国家承担的一项主要任务。
福利国家原则规定国家具有负责社会福利的职能,但不对国家应如何完成此项职能做出具体规定。
这是民主原则在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体现,这也赋予了政府对实现公正的路径进行选择的自由。
自德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公正就在其中占有优先地位,这种优先地位是由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的。
社会法典第1卷总则和社会法典第4卷通则对社会保险作了原则规定,第6卷对养老保险制度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还有各州的立法以及联邦法院的规定。
另外,还有完备的司法制度,德国宪法规定,任何权利受到损害的公民都可以诉诸司法机构,对社会保险问题,由社会法庭首先负责。
\xa0\xa0\xa0 (二)现收现付的资金运作模式依旧——对社会公平的不懈追求
\xa0\xa0\xa0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竞争加剧,在从现收现付走向基金积累的国际趋势下(智利完全私有化的养老保险改革自不必说,就算福利国家橱窗之称的“瑞典”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保障的福利国家英国,也都纷纷走上了更有效率的“基金积累”道路),德国是仍然保持着更能促进社会公平的现收现付模式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方面是改革难度大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公平最大限度和执着追求的主观结果。
最大限度的公平实际上也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坚持不懈的追求。
\xa0\xa0\xa0 (三)多样化的制度设计和自治管理机构——国家对公民权利的最大维护和对民主、自由的最大保障
\xa0\xa0\xa0 自由和平等历来就是西方
的核心与精髓,多样化的制度设计给了社会成员一定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体现了德国重视社会成员的个性化需求,尊重自由的文化。
\xa0\xa0\xa0 德国允许社会保险实行自治管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险可以随意发展,但至少说明了国家在履行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的同时,在尽力保障了个人和企业的自由权,其实这得益于政府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保险中,立法者在尽力创造这样一种法律框架,即能使人们尽量自己负责解决自己的事情,政府没有兴趣以一种官僚主义的方式规定所有的细节。
因此,在这种角色定位下,国家就没有必要经营所有的社会保险机构。
这一点也是前面所述民主和福利的联邦国家的典型体现。
\xa0\xa0\xa0 (四)改革举步为艰——福利刚性、
作用和强大的工会力量
\xa0\xa0\xa0 为了增强制度的适应性,德国政府虽然在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不断调整,但大都是小修小补,可就是这些对于社会制度来说根本称不上改革、属于很正常的“调整”,如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相继延长退休年龄等,都遇到强大的社会阻力。
可以说,在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举步为维。
除了在任何国家都起作用的“福利刚性”和“政治作用”不可忽视外,强大的工会力量是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德国工会联盟(DGB)目前有1000多万个会员(即单个的工会),工会的目标是改善雇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们代表雇员的社会经济利益参与社会保险的自治管理、对社会政策问题
意见,而且工会在意识形态上又是中立的,独立于任何政党,可见,他们对雇员福利的保护是持久和稳定的。
因此,强大的工会一直在维护劳动者福利和权益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构成德国养老保险改革的一个主要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