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2、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三)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2、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
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二)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2、人的需要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3、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
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
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涂尔干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凯兴斯泰那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
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把握思路,角度。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什么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A、以其作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B、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A、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B、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教育,体现二者统一。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a、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b、为什么要坚持二者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方面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
C、当前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比较简单和常见,在此只列出提纲)a、基本概念b、只注重民族性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和被动c、只注重世界性导致国家或民族特点是消解。
d、二者结合: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闭。
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二者要统一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有联系: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所长。
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摆脱片面性,认识统一性(以上这三部分,c点都是较主要的,应理解记忆。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主要是记住2001年6月的,别的大体看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1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④(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与上面相符)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简单了解即可)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2、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3、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我国教育目的决定2、实践教训3、科学知识证明(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注意联系;只注意区别。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
但如“应试教育”,原本只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中被遗失,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
复习建议:本章是教育学的重点部分,也是各个院校命题的重点部分,大题基本上每年都有,因此每一节都是重点,复习时该记忆的要记忆,该理解的要充分理解,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单纯地记熟课本上的条条框框也不能算吃透课本,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平时多把课本上的理论结合实际,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当中,把知识学活了,才能“对付”各种题,在考试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