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 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 整理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异: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条件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教育虽然包含着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是教育同:以上概念的基本要素都是以青少年及幼儿为主体,都是个体社会化实践活动。

3.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2)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的态度和外在的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1)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收到、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要素当代的新特征:(1)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教育者;时代的进步对教育者也不断有新的要求,促进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

(2)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社会公民,学习者的年龄扩大逐渐增大;学习者对教育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细化和提高。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教育影响更加多样化
4.教育形态的划分:(1)按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2)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具有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习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有助于充分的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进青少年一代更好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打破传统意义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界限,建立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家校关系”“校校关系”“学(校)社(区)关系”,是改革当前学校、建设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5.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与动物界”(勒图)“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子发展的本能需要”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教育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进步在于,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本能,而不是动物的本能。

(4)教育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内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6.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农业社会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生产劳动想脱离
工业社会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愈大。

信息社会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学校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人们的职业预备需要,而且也要满足
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中的多样化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一个四通八达的学习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将得到根本改变;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会得到改造,丰富或发展,出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将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学校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事务将成为公共辩论的焦点,教育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
重要意义)
(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
念。

7.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又称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特点: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西方: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2)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
产生条件:a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b 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实科学校,需要新的教师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培养有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成了适应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一些大学内增设师范课程,培养师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c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学科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在各领域的认识进入新阶段,渐渐由演绎向归纳,由综合向分化方向发展,许多学科日益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教育学的独立和科学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是;d 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a 从对象方面而已: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b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反应教育本质和规律的专门的教育概念和范畴;c 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d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e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成果:英国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162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

捷克夸美纽斯<大学教育》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德康德首先在大学讲授
教育学,1803《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论述额教育学的独特性,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洛克《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
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理论
代表人物及作品: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德拉伊<实验教育学>
主要观点: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出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运用假设、实验、验证来研究教育问题;教育实验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文化教育学:。

相关主题